首页
>政务公开>建议提案>政协提案
索引号: 592878027/2022-91620 组配分类: 政协提案
发布机构: 区科学技术局 发文日期: 2022-12-16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对区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50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22- 12- 16 10: 17 浏览次数:

余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 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关心与支持,现将我单位的办理意见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顶层设计,夯实产业基础

坚持对标一流,加快编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国内一流、四新区领先”目标定位,高起点编制越城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立足前瞻性、先进性,高质量编制生物医药产业专项规划,为未来五年打造领先全球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基地指明方向。高质量编制《绍兴市医疗器械行业发展报告》,系统分析了绍兴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基础,同时对比周边长三角地区发展现状,制定绍兴市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方向,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并提出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为行业参与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编制“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生物医药产业构建全方位人才支撑体系。发布《关于建设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意见》,提出20条具有创新性、辨识度的措施,明确对高端生物医药产业的人才支持。

(二)重抓政策落地,激发创新活力

强化干部队伍业务培训,推进“多点办理”医疗器械行政许可受理、审批等事项;建立健全许可、备案事项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实施自查自纠机制,加强自我监管,严格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为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医疗器械企业减税降费,带来的正向激励效果受到了诸多肯定。优化完善创新券推广与应用,以生物医药主导产业为试点,实现创新券抵用额度、发放额度、兑现力度三提升。组建总规模100亿元,首期1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母基金,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以“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专业管理人”模式,筹建绍兴首个医疗器械专项股权投资基金,着力构建涵盖银行、保险、融资租赁、小额担保等机构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推进平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以国家火炬绍兴健康装备和医用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滨海新区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绍兴越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大平台为基础,重点支持发展医疗器械特色“孵化众创平台—加速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综合性产业园区—海外创新平台”等引导企业、高校院所等面向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医疗器械3C平台,提供从产品孵化到上市前的全方位一站式解决方案,以推动临床与科研、科技与产业的互融互通,为“产品-企业-产业”三重赋能,共建可持续发展的医疗器械产业生态圈。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成链条、成体系地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引进、落地、建设,构建涵盖研发、临床、中试、产业化等各环节,实时把握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政策红利和产业发展机遇。

(四)加快人才引进,构筑发展高地

制定医疗器械专项人才扶持办法,引进一批行业领军型人才,大力支持医疗器械领域人才申报“名士之乡”英才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绍兴文理学院、绍兴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设医疗器械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专业课程。组建绍兴市医疗器械专家团,首批专家团成员共5人,来自全国多家知名医院及医疗器械产业公司,为绍兴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问诊把脉,打破研究成果与临床应用之间的“代沟”,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第一手数据和有效建议,为企业研发提供专业性指导。大力实施安居工程,提供多元化人才住房保障;解决人才看病就医问题,提供医疗保障;积极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出入境等关键问题最大程度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高质量举办中国(绍兴)第二届生命健康产业峰会、绍兴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等生物医药领域重要活动,体系化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夯实校企联盟,推动实习就业一体化。以“校企联盟”为着力点,认真梳理“企业需求”与“院校供给”两张清单,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和院校供给信息,多途径多渠道为企业和院校之间牵线搭桥,助力学子实习就业,提高招聘靶向性,笃实产学研校企合作环境基础。围绕越城区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专业人才院校,成立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通过双向教学、顶岗实习的方式深入合作,助力人才培养。

二是把握产业需求,拓展产学研协同载体。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中心、研发平台,给予共建平台一定奖励。加强科教资源转化,大型设备共享,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实现“研究+应用”协同发展。依托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在绍研究院,开展人才合作培养,支持领军企业和高校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完整的产业人才输送链。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健全以创新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的人才,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突出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的差异性,用好高精尖缺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分类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做到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各类人才分类评定,鼓励人才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作贡献、求卓越。


信息来源: 区科学技术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