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规划总结>十三五【已归档】
索引号: 592878027/2017-88616 组配分类: 十三五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4-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越城区“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2- 04- 22 17: 00 浏览次数:

越城区“十三五”体育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显著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上级体育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越城体育事业围绕体育强区建设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场地设施建设、队伍阵地建设、活动组织建设、特色品牌建设等,取得显著发展成效。

(一)体育发展基础得到夯实

先后出台《越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越政办发〔2011〕103号)、《越城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修订)》(越政办发〔2017〕18号)等政策文件,深入推进体育惠民工程,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呈现校园体育亮点纷呈、群众体育魅力彰显、竞技体育迈上新台阶的良好发展局面。

同时,在成功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区的基础上,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0—2013年)、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先进集体、浙江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团体总分一等奖等多项殊荣。特别是2014年,顺利举办第十五届省运会绍兴市首站火炬传递活动,成功承办省运会男子足球甲乙组比赛,圆满完成绍兴市政府下达的夺金任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

(二)群众体育活力得到增强

1.主题活动全民参与。2011、2015年成功举办两届全民运动会,每届运动会历时10个月,设青少年部2组14项比赛,大众部4组19项比赛,全区50多支代表队,近7万名运动员参赛。同时,每两年举办一届越城区文体节,每年举办一次始于2008年的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进社区等活动,群众参与面广,参与热情高涨。

2.大型活动全年开展。连年开展多项惠民、健民、乐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化了“全民健身与我同行”理念。成功举办五届千人排舞大赛,充分展示了越城排舞的风采,促进健身排舞运动的普及推广。连续举办三届家庭趣味运动会,近300户家庭参与。举办越城区第四届老年人运动会,10个代表团500余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参加了13个项目的比赛。此外,社区运动会、篮球联赛、国际象棋“棋王”“棋后”赛等10项大型活动每年举办,掀起了全民健身运动热潮。

3.省市活动全力参与。积极组织参加省、市级活动。五年来组队参加省体育大会、省全民体育节排舞、省全民健身片区种文化活动及市体育舞蹈锦标赛、市健身气功比赛、市千人登会稽山等100多次活动,点燃群体活动激情。

4.体育创强有力推进。“十二五”期间,成功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区,高分通过浙江省体育强区复查。省级体育强镇(街道)覆盖率100%、省级小康体育村创建达标率达95.1%。

(三)竞技体育实力得到提升

1.抓好训练基地和队伍建设。按照“突出重点,打造精品,寻求突破”的总体思路,全面加强业余训练工作,努力克服场地设施、训练条件落后,队伍不齐、经费不足等困难,借助外力,苦练内功,重点打造优势项目,拓展新项目,努力营造业训发展良好环境,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区共有国家级体育传校1个、省级体育传校1个、市级体育传校5个,省级体育特色学校10个,市级训练点学校8个,业余训练项目共计12个。全区共注册23个项目,1110名运动员,其中面向全国引进15名高水平运动员,先后向省队输送及省内外专业队委托代训运动员21名,其中转正运动员7名,转试训运动员3名。

2.抓好参赛备战和办赛工作。开展足球项目与杭州、宁波、嘉兴等地市对口训练,组织男子足球队、男子排球队赴广西、大连、淮安等地进行拉练集训。每年举办9次及以上乒乓球等项目的本级比赛和组队参加20次及以上的省、市级青少年比赛。

3.抓好省运会承赛参赛工作。成功承办省运会男子足球比赛,选派146名选手代表绍兴市参加了赛艇等18个大项的比赛,共夺得10.15枚金牌,加上输送奖等获得13枚金牌,共计23.15枚金牌,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夺金任务,其中男子甲组足球、男子乙组排球获得亚军,取得历史性突破。

(四)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拓展

1.做好健身场地建设工作。共投入650余万元新建西湖、庄里等社区(村级)健身苑点、城南街道凤凰村省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等,越来越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锻炼场所。目前,全区街道、乡镇全部建有健身苑,100%的城区社区有健身点;全区共有篮球场199片,乒乓球桌494张,健身器材3059件。全区人均体育面积达到1.58平方米。此外,新创建20个小康体育村,目前全区共有省级小康体育村97个,占全区农村的95.1%。

2. 做好学校设施改善工作。投入经费3706万元,新建和完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目前,全区百分百中小学校田径场地已经全面塑胶化,共有综合馆24座,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均达到国家标准。同时,在学校新增蹦技训练点、网球训练点各一个。从2015年2月份开始,越城区共有53所中小学校(含校区)率先在全市启动实施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开放率达到80.3%,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场地设施。

3. 做好设施普查维护工作。组织指导各镇(街道)开展每季一次室外健身器材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维修维护工作,做到安全保障常态化。五年来,共投入维修资金67万余元。组建近300人规模的普查员队伍,顺利完成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各项数据采集和审核及统计上报工作,并荣获浙江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先进集体。

(五)体育队伍建设得到深化

1.加强体育协会建设。成立越城区体育总会,下设总会秘书处,专人负责社团工作,现有区老年体育协会、区国际象棋协会等15个体育协会,各镇街相继成立体育分会。

2.加强指导员队伍建设。举办区级排舞、健身气功等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选派体育骨干外出学习,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截至目前,全区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入库数1501人。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和带动者,为城区群众体育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面向全国引进足球、蹦技、乒乓球项目主教练3名和足球、蹦技项目助理教练2名,其中引进前中国国青队主力队员担任足球项目主教练和前世锦赛亚军担任蹦技项目主教练。组织教练员参加岗位专业培训和观摩高水平运动队的集训和比赛等,推荐9名优秀教练员担任绍兴市参加省运会有关项目教练员。全区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通过业务培训、结构调整、区域流动,提升专业水平,实现均衡配置。

(六)体育发展特色得到巩固

1.群众体育。形成一系列具有越城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千人排舞赛、全民运动会、文化体育节、农民龙舟赛、社区(村)运动会等品牌活动,均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作为大众期盼的“规定节目”,成为老百姓展示自我的体育竞技台和快乐舞台。

2.竞技体育。国际象棋、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作为竞技体育特色品牌优势项目,近年来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得的团体及个人奖牌数一直保持市内领先,尤其是国际象棋、排球项目连续多年包揽绍兴市锦标赛男女各组别团体冠军。

3.学校体育。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核心,以落实“体艺2+1项目”为载体,以体育特色创建为契机,形成国际象棋和跳绳“一静一动”两大区域特色,已形成空竹、足球、柔力球、游泳等“一校一品”格局,学生健康体质得到保障,体育爱好个性化发展得到保证。

积极推进校园足球运动,贯彻落实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遴选工作,率先成立浙江省第一所公办足球学校,成功创建为绍兴市第一个浙江省校园足球试点区,推出“袍江足球圈”实施计划,实施幼、小、中校园足球联盟,布点17所中小学、幼儿园。目前,已投入500多万元对场地设施、运动员宿舍进行改造及器材装备的添置。袍江中学、树人小学、群贤小学等3所学校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皋埠中学、东湖镇中心小学、灵芝镇中心小学、陶堰镇中心小学等4所学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印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绍兴市体育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绍兴市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办法》(绍市体〔2015〕3号)等,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为越城体育事业持续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保障。

2.区位优势。越城区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有利于市、区之间工作上的联系、沟通、协调和合作,以及就近接受指导;有利于实现市直属体育发展政策、体育人才、体育场馆等方面的便捷共享;有利于我区体育事业发展得到更加集聚和先发的机遇,最终实现借势发展、错位发展和共同发展。

3.体教优势。教体局的职能赋予体教合一的部门体制优势,为体育苗子发现培养、体育人才训练参赛提供便利。同时,能充分运用学校体育场地开展各项体育训练和体育赛事,并且以推动竞技体育为契机,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添置更趋于完善,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充裕的体育活动空间。

(二)面临挑战

1.职能完善过程相对缓慢。因为市区同城的现状,越城区体育管理范围为行政区域内的竞技体育和实际管辖范围内的群众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小学优势项目运动员均升入市教育局直属的城区初中和高中学校。受管理体制所限,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越城区体育管理职能不够健全,职能完善过程相对缓慢,严重制约了运动员后续发展。

2.政策力度尚有欠缺。在财政投入,以及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的引进等方面缺乏相对应的政策文件保障,致使这些工作的推进难以做到有章可循和循序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竞技体育的影响力与越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存在一定差距。

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群众需求还存在不少差距,公共体育设施城乡和新老社区发展不平衡还比较突出,基层组织不健全、健身缺辅导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规模性、示范性品牌活动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创新不足。经常参加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整体比例仍然偏低,且分布不均。体育健身社会组织政府扶持力度不够,自我管理运作能力弱。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体育发展工作的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4.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不够扎实。受职能不够健全和市区同城的影响,越城区在专业体育场馆建设、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建立和教练员、运动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基层体育工作人才、高水平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等队伍建设仍需加强。缺乏固定的训练场地、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稳定的人才队伍,不利于越城竞技体育长远、健康发展。

5.体育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受职能不够健全和市区同城的影响,体育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越城区没有大型体育场馆可用于开展多元化的体育项目经营;没有足够多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构不成一定发展规模和创新竞争态势,更难以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自主体育产业品牌;缺乏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成熟经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思路,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促进和推动体育各项工作的改革创新和全面发展,为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标志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为越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原则。围绕宜居宜业示范区、城乡一体先行区、城市管理精品区“三区”目标建设,促进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功能和独特作用。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原则。深化“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把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和扩大服务的范畴和半径,努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真正做到“体育为民、体育惠民、体育乐民”。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原则。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协调发展,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城乡均衡配置、一体发展,促进当前与长远、重点与非重点、普及与提升的关系进一步协调,全面推进体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和统筹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在“十二五”取得良好发展成绩的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面提高越城区体育综合实力,基本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设施开放共享不断推进,体育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国民体质主要指标达到省级标准。竞技体育在省、市的排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项目结构,提高业训水平,保证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部分项目取得新的突破,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取得新成绩。体育产业实现新发展,力争多承办省、市级以上体育赛事。

(三)主要标志

1.群众体育呈现新气象。进一步完善富有越城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健康素质位居全市前列。群众体育活动精品不断涌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全区总人口的42%以上,全区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800人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以上。体育创强有新提升。全区100%镇(街道)达到体育强镇(乡)、先进街道标准的基础上,再建15个以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2个以上省级社区(农村)体育俱乐部,10个以上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全区45个以上行政村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

2.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围绕“全运会有人,省运会夺牌,市运会进位”的竞技体育目标。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和训练网络建设,培育2-3个重点项目进入全市及以上先进水平,建成比较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及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逐年加强和提高。力争在全国级比赛及以上有越城区籍运动员参赛,进一步提升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3.学校体育得到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学生素质测试合格率、优良率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特色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深化体育工作“一校一品”建设并力争全覆盖。深化校园足球项目推广普及工作,积极申报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2—5个。成功创建全国国际象棋之乡。

4.体育产业取得新发展。切实加强体育产业发展工作,扶持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培训等产业发展;配合市体育局,举办高层次、高水平体育竞赛,打造“一区一品”赛事,办好皮划艇马拉松2017年世界杯赛和2019年世锦赛;配合市体育局,加强体育与旅游、养生的融合工作。

5.体育设施迈上新台阶。要大力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体育场地设施要以健身苑点建设为基础,以居住区、社区以及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为配套,形成完备的健身设施体系,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达到100%,符合开放条件的中小学体育设施的开放率达到100%。

三、主要任务

(一)丰富群众体育

积极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围绕提高人的健康品质这一根本目的,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构建完善特色鲜明、覆盖城乡、功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化、经常化、生活化、科学化。

1.制定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开展前期调研,科学制定《2016—2020年越城区全民健身计划》,做到内容与区情相符、与群众需求相符,提高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计划执行力,制定分阶段落实计划,确定落实责任人和落实方案,保障计划的逐项落实和有效落实,提高活动参与率,让广大群众真正从中受益。

2.健全城乡惠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和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省级先进社区创建工作,到2020年,再建15个以上社区多功能运动场,12个以上省级社区(农村)体育俱乐部,10个以上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全区45个以上行政村实施小康体育村升级工程。加强对全民健身的科学指导,深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到2020年,全区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800人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5人以上。

3.加强全民健身场馆设施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场地建设,新建项目多样、亲民便民的体育健身示范点,进一步形成“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行政村进一步完善小康体育村建设,开展省级小康体育提升工程、社区多功能健身场地创建工作;积极打造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健身示范点等全民健身精品工程。建立一套完整、科学、长效的维护管理制度,保持室外健身器材安全隐患自查自纠、维修维护等安全保障常态化。

充分发挥“市区一体”优势,综合运用市区现有体育场地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的体育运动场地和运动设施。到2020年,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以上。积极稳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

4.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充分发挥越城区体育总会、镇街文体站、各级体育协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继续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生活理念,利用全民健身月、传统节日,开展适应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特点的丰富多彩、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做到“年年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场场有特色”,逐步实现群众健身活动的经常化、生活化。

组织开展全民运动会、篮球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或比赛,发动各行各业、社会各层面群体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全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观念。组织开展具有越城特色的国际象棋棋王棋后赛、千人排舞大赛、文化体育节、社区(村)运动会等品牌活动;继承并创新传统群众体育“品牌”,挖掘体育精品项目,逐步形成精品推普及、精品促提高,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工作再上新台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明显增加,到2020年达到全区总人口的42%。

5.推进全民健身科学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建设,健全完善区、镇(街道)两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完成国家、省年度各项国民体质测试任务,每年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测试人数在1600人以上,合格率保持在92%以上,并向社会公布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的主要指标。不断扩大国民体质监测覆盖面,实现体质测试日常化、监测跟踪化,切实掌握我区国民体质的现状和变化规律,为城乡居民开具健身“处方”,使广大居民通过结合自身体质情况的科学健身运动处方,了解身体机能状况,获得科学健身指导。

6.强化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和氛围营造。健全完善区、镇街、社区(村)、社团四级体育组织网络,努力推动体育组织网络向基层延伸,扩大覆盖面。全面深化体育社团改革,创新全民健身组织建设机制,促进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各类体育社团进一步发展。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新增体育社团8个以上。加强对体育社团的服务和指导,进一步规范体育社团工作,提升工作能力,激发发展活力,引导和鼓励各类体育组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经常性的比赛、活动、培训等,进一步引导、发动各类人群参与体育健身活动。

积极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节庆体育活动,加强全民健身社会宣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指导科学健身等服务活动,树立体育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进一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二)提升竞技体育

调整和完善项目布局,更加凸显越城特色。加强运行体制管理,净化竞赛环境。深化教练员、裁判员和运动员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执教水平和后备人才培养能力。积极参加和举办各项赛事,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总体实力。

1.优化体育业余训练项目布局。根据我区体育人才资源特点,调整布局市、区新一轮体育传统学校、竞技体育业余训练点及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加大对全区训练工作的管理和投入力度,提高人才培养效益,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优势,突出越城特色,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

2.抓好青少年业余训练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际象棋、足球、排球等传统优势项目体育传统校和业余训练点建设,落实好训练项目和训练经费。集中力量做强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形成1—2个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项目,增加省运会夺牌点。对田径、游泳等基础性金牌大项,进一步遵循与市体校、市体育中心等共建的路子,以培养尖子选手为重点,找准突破点,带动全区整个项目的发展。

3.深化竞技体育运行管理。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 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竞技体育的管理和支持,力争形成与我区体育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竞技体育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对管理者、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体育从业人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公平竞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教育,服从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体育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体育竞赛管理,严格赛风赛纪,坚决杜绝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及其他各种不正之风和不良现象,努力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公正,保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秩序。

4.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开展培训和实战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教练员、裁判员队伍水平。建立以体育运动成绩为核心的竞技体育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培养和使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我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快全区竞技体育队伍建设的步伐。

适度引进一批高水平专业教练员,培养一批年轻骨干教练员。更新现有教练员的知识结构,重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增强教练员的创新科技和管理意识,提高科学训练水平,尤其是改革创新的能力,促进教练员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学习型转变,进一步完善教练员管理制度和激励政策。

加强裁判员管理和思想建设,完善裁判员业务学习、晋级培训、注册管理、裁判推荐和后备力量培养等工作,提高裁判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水平,为全区各类竞赛提供合格的裁判员队伍。不断充实裁判员队伍,一级、国家级裁判员比“十二五”期间有较大增加。

5.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以在省运会、市运会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建成比较完善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

全面启动和部署新一轮省运备战各项工作,抓好新周期运动员注册入库建档工作,保持现有训练队伍和规模,逐年提升在训运动员人数,并稳定在1000人左右。以培养优秀体育苗子为目标,加强对重点和优势项目的攻关、学习、借鉴,推广先进的教学训练经验,不断改进项目的训练方式方法,努力提升越城竞技运动水平和比赛成绩。

适度引进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落实体育优秀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推动项目发展,提高运动成绩。建立科学、高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继续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和加强代培代训,借助师资力量,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体育人才。

体育传统校、业余训练点及各中小学校运动队积极向省、市级体校和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并制定业余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区教体局定期对体育传统校、业余训练点及学校运动队进行考核评估,对各级培养和输送体育优秀人才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6.做好大型赛事组织和参赛工作。完善竞赛制度,发挥竞赛杠杆和指挥棒作用。进一步完善以全区阳光体育运动会为核心的全区青少年竞赛制度,积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全区一盘棋的发展思路,建立科学合理的竞赛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举办本级比赛和组队参加市、省及全国级比赛的指挥棒作用,调动各方面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积极性,更好地为“全运会有人,省运会夺牌,市运会进位”战略服务。

(三)深化学校体育

围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中心目标,在全面落实体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校园足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阳光体育活动和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等工作,形成活动内容丰富、学生参与率高、项目特色明显的良好发展格局。

1.推进校园足球运动。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为宗旨,全面落实“袍江足球圈”实施计划,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普及和发展。以加强“体教合一”,共谋发展为主要工作格局;以校园足球联赛、培训、宣传等为校园足球重点工作;以定点学校老师、足球客席教练、校长为推动校园足球普及发展的主要力量,不断强化、壮大校园足球教师队伍力量。推进省校园足球试点区工作,积极申报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县(市、区)创建工作,申报并成功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学校2—5个。进一步提升足球学校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重点打造“袍江足球圈”特色品牌,力争成为全市高质量、高水平的训练基地。

2.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在继续保持100%上报率的基础上,逐年提高合格率、优良率。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为核心,组织举办校、区级阳光体育运动会系列比赛活动,提高参赛人数,增设全员参与的比赛项目。

3.深化特色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体艺2+1”项目的实施。深化国际象棋项目提升工程,争创全国国际象棋之乡;深化“游泳进课堂”普及推广工作,推广“水乡孩子会游泳”品牌项目;扎实开展体育特色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创建活动,深化“一校一品”建设并力争全覆盖,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四)繁荣体育产业

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体育需求、促进体育消费为导向,激发市场活力,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1.配合打造体育场馆服务区。依托市直属的大型体育馆,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会展表演等体育经营服务,构建符合场馆使用特征的健身服务区带。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方式,形成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应,提升场馆的利用率。引进、举办高层次、高水平的体育竞赛,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波及效应,激发市民的体育热情,提高城市影响力。

2.配合打造高水平品牌赛事。配合市体育局,做足做深水乡体育文章,打造“一区一品”赛事,健全完善绍兴环城河皮划艇马拉松赛事体系,把绍兴环城河皮划艇马拉松赛打造成高水平品牌赛事,协助办好皮划艇马拉松2017年世界杯赛和2019年世锦赛。配合市体育局,加强体育与旅游、养生的融合,依托环城河,举办绍兴乌篷船接力赛,配合完成“绍兴环城河”健步绿道等项目规划建设。配合市体育局,依托镜湖区域的地域优势,打造“铁人三项”品牌赛事;推出以富盛镇御茶村万亩茶园为特色的“抹茶马拉松赛”,打造区域特色的“乡村马拉松跑”品牌赛事。

3.打造休闲体育产业区。依托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实施镜湖生态休闲旅游区,探索在镜湖周边区域打造水上体验基地(游艇、皮划艇)、市民健身活动基地(骑行、游泳、健步走、半程马拉松等)等为主的湿地休闲体育产业。同时,依托富盛镇由由嘉园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滑草、骑马、水上游乐、拓展训练等),打造乡村休闲体育产业。利用闲置厂房打造文化体育产业园。

4.提高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实力。积极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供信息、搭建平台、搞好服务,鼓励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提高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努力开发自主品牌,增强竞争优势,对取得成绩的给予相应奖励。


第三章  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体育职能

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体育机构建设,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将体育工作纳入今后五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体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参与程度。

二、强化经费投入,保障事业发展

加大政府对全区体育发展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配套资金,区、镇(街)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体育阵地建设、团队培育和活动开展。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项目招标等形式,切实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绩效。鼓励共建单位、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益性文体活动和设备设施建设的捐赠。

三、强化队伍建设,加快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着力培养适应越城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较强科学决策能力,吃苦耐劳、勇挑重担、乐于奉献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

四、强化机制创新,激发体育活力

充分利用“市、区同城”的区位优势、教体合一的资源优势,借势借力,错位发展,不断创新越城体育发展机制。加强体育总会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单项体育协会的职能作用。完善体育赛事管理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不断激发基层公共体育活力。创新思路,探索机制,积极吸引社会民间力量参与,推进社会办体,鼓励和倡导民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发展领域,增强体育发展的后劲与活力。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发展,不断形成较为完备的体育事业发展新格局。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