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规划总结>十二五及以前【已归档】
索引号: 592878027/2011-85319 组配分类: 十二五及以前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2-05-0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越城区“十二五”卫生事业专项规划

发布日期: 2022- 05- 05 09: 39 浏览次数:

越城区“十二五”卫生事业专项规划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城市转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重要阶段。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构建和谐越城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按照越城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区计卫局组织开展了《越城区“十二五”卫生事业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本《规划》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政府引导、推进卫生工作的行动纲领,是制定卫生事业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基期为2010年,规划期为2011201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区着力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卫生事业各项工作得到迅速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一)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先进水平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80.43岁,比2006年提高了2.48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14岁;“十一五”期间婴儿死亡率为4.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45个千分点;“十一五”期间孕产妇死亡率为7.6 /十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96个十万分点。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迁建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区妇幼保健所,公共卫生卫生机构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计划”,完成了鉴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塔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新建(扩建)工程,启动了皋埠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蕺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扩建工程,同时新(扩)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至2010年,规划完成率为95.8%,标准化率为91.7%医疗服务条件不断改善,服务项目得到拓展,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三)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逐年提升

2005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我区参合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从2005年度的89.45%提高到了2011年度的98.96%,筹资水平从2005年度第一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70元提高到了2011年度的430元,增长幅度为514.3%,相关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推进

全面实施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达90%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30余万人次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26万份;有效处置“问题奶粉”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卫生应急能力不断提升。如期完成了国家扩大计划免疫规划目标,艾滋病、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传染病发病率逐年呈下降趋势。实施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免费孕产妇儿童保健服务等公共卫生项目,2010年婚检率达93.29%,孕前优生检测率保持100%,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健全了对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医疗机构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机制,维护了社会活动中正常的卫生秩序;健康教育网络队伍不断健全,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城乡居民卫生保健素养日益提高。

(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先后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费补偿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患者医药费用明显下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正逐步解决,社会效益日益显著。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攻坚时期,更是推动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加速转型,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健康已成为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加快卫生转型发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供了强大动力;经济持续发展为卫生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为卫生事业展示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二)面临的挑战

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工业化、城市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突出,一些重大疾病仍在威胁人民健康;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卫生事业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还存在差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优质卫生服务供给还不能完全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卫生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卫生应急能力有待提高,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存在薄弱环节;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群健康素质、增进健康公平、促进民生改善为目标,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利益问题,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安全、方便、优质、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为促进越城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服务。

二、编制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卫生发展方式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

(二)坚持政府主导。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惠及全民。完善和落实卫生经济政策,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建立科学稳定的卫生投入与增长机制。

(三)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与群众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优化资源结构,实现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要求。

(四)坚持深化改革。既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卫生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着眼长远,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推动卫生事业转型升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卫生健康、多元发展。强化卫生人才、科技、信息等要素支撑,加快卫生事业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增强卫生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坚持统筹协调。统筹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均衡发展,促进各大卫生服务体系之间相互协调,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不断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群众多层次的健康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健康状况和卫生资源配置差异明显缩小,人群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市领先水平,群众对健康生活品质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指标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10万以下;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95%以上;主要慢性病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80%;每千城乡居民拥有社区医生0.75人以上;全面建成“15-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达到75%以上,城乡居民社区门诊就诊比例达到60%以上;食品安全监测覆盖率达到90%;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农村饮用安全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坚持城乡统筹,以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功能、提高队伍素质、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构建城乡一体、公平可及、便捷高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建设“15-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皋埠人民医院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迁建区妇幼保健所,达到省级规范化妇幼保健机构建设标准。所有建制乡镇(街道)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级规范化中心的比例达到85%以上。按照城镇居民出行15分钟、农村居民出行20分钟到达医疗卫生机构的要求,设置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规范化村卫生室),地处偏僻、人口稀少的行政村设置巡回医疗点,实现社区和行政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推行网格式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制,突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提供基本药物、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全面实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

(二)实施基层卫生资源统筹配置改革。以均衡配置为导向,建立医疗卫生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合作共享和“大院带小院、县级带乡镇、乡镇带村级”的城乡医疗卫生统筹发展新机制,形成县乡联动、乡村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完善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格局。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评机制,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改革。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通过培养招聘充实一批、在岗培训提升一批、保障待遇稳定一批等措施,使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15/万人以上,全科医生数达到6/万人以上。完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加强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学历升级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促使基层卫技人员学历层次结构和技术职称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卫技人员比例达到85%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达到40%以上。

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以满足需方为导向,以促进健康公平为出发点,构建主动干预、高效管理、连续服务、覆盖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机制。

(一)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实施三大类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根据发展和需要适时增加服务项目。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考核评价体系,提升服务水平,保证群众普遍受益。提高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建档率和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为居民提供连续全面的健康服务。加强流动人口健康管理,按现居住地原则,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流动人口资料信息库,形成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卫生服务与管理网络体系,确保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覆盖率达到70%以上,逐步实现流动人口享有与本市户籍人口基本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二)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饮用水卫生和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突出主动干预、提早干预,实施儿童、妇女、老年人、艾滋病高危人群、流动人口、残疾人、精神病人等重点人群健康关怀行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免费开展若干项健康保健服务和重点疾病治疗服务项目,全面提升人群健康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加大以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霍乱、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为重点的传染病,以血吸虫病、碘缺乏病为重点的地方病,以糖尿病、恶性肿瘤及主要口腔疾病为重点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到早发现、少发病,确保不发生因控制不力而导致的疾病传播和蔓延。全面落实结核病现代防控策略,规范艾滋病防治监测、宣传和高危人群干预工作,深入实施“四免一关怀”政策。规范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有效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负担。加强精神病人社区服务与管理,实施重性精神病人免费治疗政策;大力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推进乙肝防控等重点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2015年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保持无脊灰状态,有效控制疫苗针对疾病。

(四)提升公共卫生管理能力。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设施设备。开展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分析和预警能力,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装备配备,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乡镇(街道)每万人口至少配备3名公共卫生医生。进一步健全妇幼保健工作网络,完善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检查网络和出生缺陷防治体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贯彻实施《浙江省爱国卫生促进条例》,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水改厕和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广泛开展禁烟活动,坚持抓好病媒生物防制,推进城乡卫生创建,提高群众生活品质。

强化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实施健康促进行动,加强不良健康行为干预,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为重点,大力创建健康场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其它医疗机构为依托,健全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的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网络;创新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大力开展健康教育“进村居、进学校、进企业”健康传播活动。

三、进一步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参合率保持98%以上,生活困难人群筹资由政府全额补助,最高支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8倍以上,实现新农合报销“一卡通”,即时结报率达到100%。强化对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监管,严格控制医药总费用。

降低报销门槛,扩大受益范围,有选择地提高重点人群重点疾病住院补偿水平,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报销的范围,适度提高重性精神病、慢性病常用口服药和残疾人康复项目等门诊报销比例,完善惠民医疗免费或补助、大病医疗救助、民政慈善救济等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有效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四、推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政府投入政策。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提高基本药物报销比例,规范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医务人员和群众普遍形成合理的用药习惯。完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价格、报销和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区为单位的基层卫生财务集中结算制度。

充分调动基层卫生人员的积极性,在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起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与岗位职责和实际贡献相匹配的绩效工资制度,完善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五、提升中医科教工作水平

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城乡社区中医药工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科设置率达到100%。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应用、推广20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不断提高中医药资源利用率和服务参与率。

继续实施卫生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医疗卫生服务现代化和卫生管理规范化。借助市级资源平台,融合“医保卡、新农合卡、健康卡”,构建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卫生管理服务四大业务应用系统;以身份证号为主索引,建立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从出生到死亡的终身健康信息共享。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充分体现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把发展卫生事业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层层落实责任,及时协调解决卫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对区域内医疗机构和卫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管理;把卫生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卫生发展指标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把卫生改革发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深化卫生改革

加强对建立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药卫生体制的研究和改革探索,夯实基础、强化基层、确保基本,协调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卫生投入机制、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着眼长远的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机制和科技创新机制,实现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完善市县上下联动、部门统分结合的医改工作推进机制。

三、加大卫生投入

逐步增加卫生投入,逐年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卫生支出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卫生事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提高到5%以上。积极调整财政卫生支出结构,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区域性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卫生民生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倾斜。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统筹安排。政府对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卫生人才培养培训,公立医疗机构政策性亏损和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等实施专项补助。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健康体检经费,常住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人均达到40元以上。

四、推进依法管理

认真执行国家卫生法律法规,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卫生执法和卫生监督,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管理,构建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健康相关产品、公共场所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管,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严肃查处非法行医、非法采供血、违法医疗广告、“医托”等违法行为。完善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医疗技术应用、大型医疗设备等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规范服务行为。

五、抓好行风建设

继续加强卫生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作风教育,开展创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平安医院等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奋发向上、勇于创新、创先争优的氛围,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素质。教育和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进一步加强和落实卫生行业反腐倡廉建设,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促进事业发展的能力,营造卫生和谐发展环境。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