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政府动态

聚链成群 点燃产业腾飞强引擎

发布日期: 2023- 05- 19 09: 43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5月10日,绍兴中芯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这是越城区、滨海新区集成电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首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也是越城区、滨海新区发挥教育、科技、人才“1+1+1>3”最大功效的生动缩影。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三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强劲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新的奋斗方向。

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越城区、滨海新区坚持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一项以产业为纽带、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跨部门、跨地域的系统协同工程,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环环相扣、有效衔接,聚链成群、持续发力,进一步释放出产业创新集群的“聚融”效应,勾画出一幅“体格”变高、“体型”变轻、“体质”变优的现代产业发展新蓝图。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创新很难,但不创新会更难。”抢抓机遇“弯道超车”的越城区、滨海新区,深谙这个道理。

在3月底召开的中国(绍兴)科技金融合作推进大会上,绍兴科创走廊又一重大平台——绍兴“大两湖”科技城规划首次发布。根据规划,面积19.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将以“科技之靴”的总体定位,与滨海科技城、镜湖科技城联动发展,打造成为国家科教人融合实践区、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区、绍兴科技总部集聚区。

为强力推进创新深化,高能级科创平台是至关重要的动力来源。“科创平台不仅是承载人才项目的空间平台,更要通过各类资源的链接、互动、融合,形成产业集聚、产才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越城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越城区、滨海新区系统布局“12345X”科创平台体系,一体推进迪荡湖科技CBD和智汇芯城区域建设,持续做强高能级平台硬核,力争用科技创新“串”起未来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全市科创大走廊的策源枢纽。

建设绍芯实验室、国家级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成立由吴汉明、郝跃、邱爱慈、顾佩华等14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顶尖科学家智囊团,引进工程师300余名,推动“研究+应用”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医药、集成电路等5个省级创新服务综合体,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次孵化体系,集聚科技人才超3000人;组建越城区科技平台创新联盟,形成“主导产业+共建研究院+科创平台+创新团队”深度融合发展模式,逐一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

这些高能级科创平台以集群态势,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开放型区域创新生态。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高度依赖原始创新的驱动。比如在生物医药产业药物研发的赛道上,一旦有新药创制的突破,就能立刻打开一大片市场。

同时,辅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一系列硬核创新成果在越城区、滨海新区不断涌现。目前全区科创平台体量、校地共建研究院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越城区、滨海新区坚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22年,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33家,完成率均列全市第一;2021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84%,增幅连续4年全市第一。

特别是面对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压力,越城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承压而上,创新驱动全速奔跑,充分展示了创新的逆周期调节重要属性,成为绍兴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位于滨海新区的绍兴梅奥心磁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深耕生物医药产业“黄金赛道”,其自主研发的心脏电生理介入器械控制系统日前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进入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梅奥心磁董事长陈越猛博士表示,该设备上市后,可填补国内房颤手术机器人领域的空白,解决医生资源短缺问题,将有力提升我国房颤手术的治疗渗透率。

以“创新链”之强托举“产业链”之优,这样的创新故事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全球领先、全国首家、行业首创……重塑、变革、拓新的故事,每天都在越城大地上演。

聚焦产业链、激活人才链,构筑全球人才蓄水池

建区40年来,越城区以全新的姿态实现蝶变跃升,GDP突破千亿,辖区面积扩至538.6平方公里,成为浙江大湾区发展中一支重要增长极。每一步发展,都镌刻着各类人才的奋斗足迹。

“敢”,一直是越城区、滨海新区人才工作最鲜明的底色。“我们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促人才发展之‘成’,为产业发展添柴加薪。”越城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破而后立,才能迎来新生。尤其是体制机制的“破冰”,才能真正让人才来越城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

高标准打造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越城区、滨海新区始终敢立潮头,充分发挥人才“引用留育管”自主权,积极探索青年科学家“免评审”、高层次人才“双聘制”、公司法人举荐制等敢为人先的改革举措,开展中级职称评审试点,持续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一套以创新能力、实绩、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把“塔尖人才”牢牢聚在“产业链”上。帮助18家企业引进急需人才58名,为中芯绍兴、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重大项目认定高层次人才12人,累计通过中级职称64人,完成高级职称转评3人。

“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协会后,我们结合产业实际自主制定评审标准,更加重视专业人才在技术创新、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表现。”绍兴市集成电路产业协会秘书长王鸿龙表示,这样的改革更契合企业发展需求,能够激励、留住更多人才,持续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迈入招才引智比拼城市内功的新阶段,越城区、滨海新区深感“留才比引才更重要”,重点在人才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方面狠下“绣花功夫”,厚植成长成才“沃土”。

立足产才融合导向,越城区、滨海新区敢干敢为,推出人才强企助推经济稳进提质六项举措、人才新政4.0版、集成电路专项人才政策2.0版等重磅政策,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强化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2022年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超3.4亿元。开展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服务专项计划,“一月一主题”化解企业痛点问题52项,让产业集聚人才的“蓄水池”持续扩容、人才引领产业的“新格局”加速形成。

金融助力,资本赋能,创新企业才敢于攀高峰。越城区、滨海新区盯紧融资难、融资贵等人才创业发展大事,不断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链条。设立规模达100亿元的越城区科技人才文化基金和50亿元的滨海新区人才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个百亿级产业基金,组织6家银行向人才项目授信100亿元。

绍兴拓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获得6000万元人才信用贷款的强力加持下,迅速成长为“小巨人”企业。“2021年企业销售额达1.8亿元,实现利税9400万元,在这个过程中,越城区、滨海新区政府部门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助。”拓邦新能源董事长张震华自豪地言语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抓上市就是抓发展、抓创新、抓未来。顺应人才企业蓬勃发展趋势,越城区、滨海新区打通人才企业上市服务链,遴选出有形态、有市场、有潜力的人才企业,集中资源、力量“一企一策”精准支持,目前已实现歌礼制药、德琪医药成功上市,拓邦新能源有望今年上市,人才企业引领创新发展的示范效应初步显现,力争到2025年,把5家以上人才企业送入资本市场,打造一批具有辨识度和影响力的人才企业标杆。

产业发展的天地有多宽,人才逐梦的空间就有多大。当前,“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共兴”的“靶向互动效应”已显现。2021年越城区、滨海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分别突破400亿元、356亿元,两大“万亩千亿”平台分获全省考核第一、第四名,累计汇聚产业人才近7万人,产才融合的“蓄水池”持续扩容。

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涵养产业蝶变好生态

在教育与产业结合日益密切的大趋势之下,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成为发展共识。

在越城区,有高校专门为集成电路等“专精特新”产业定制人才。绍兴技师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从微电子班到微电子学院,经过3年探索,去年学校微电子学院正式投入使用。我们与集成电路头部企业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开设订单班合作培养人才。目前共有师生1000余人。”绍兴技师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盛锡红说,近3年来,已向中芯绍兴、长电科技等集成电路头部企业输送人才近400人。

透过产教融合新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体悟到越城区、滨海新区在新时代所秉持的教育观、人才观、创新观和发展观。

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掌握精湛技能的技术人才。越城区、滨海新区顺应潮流并因地制宜,筑通渠连校地,根据重点产业需求,依托在绍高校,设立绍兴文理学院集成电路产业学院、绍兴技师学院微电子学院等政产学研协同的新机制新载体新平台,打造更多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对接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越城区认为,团结力量大,只有握指成拳劲往一处使,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方能让教育为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微电子学院只是越城区、滨海新区教育赋能产业的冰山一角。

越城区敏锐地意识到,仅仅做到区内产教协同、“两两抱团”还远远不够,只有“跳出越城发展越城”,向外借力,才能打破逐渐出现的引才边际效益递减趋势,促成更高层次的自主协同,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校地共建研究院,是拓展产教研协同载体的又一思路。越城区、滨海新区按照“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模式,已引进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天津大学等11家知名高校共建研究院。这些共建研究院发挥出“塔尖重器”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教资源转化、大型设备共享,持续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力,逐渐成为各类人才心向往之、创新创业的“蓄水池”

在绍兴滨海新区,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的微电子研究中心已经成了集成电路企业离不开的合作伙伴,不断有新产品被送到这里检测。“以前,新产品至少要花两周时间到上海或者苏州完成测试。”该中心的张斌博士说,现在企业把产品送到中心,一般两天就能完成测试,这样就可以让新产品更早进入市场。

目前该研究院已集聚各类人才百余名,其中硕士、博士占到8成左右,与绍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10家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李铮是该研究院首位进站博士后,目前正在进行石墨烯大健康方向的研究。“希望自己的技术能用在绍兴生物医药企业的产品上。”李铮说。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越城区、滨海新区推动研究院实现错位竞争,赋能重点产业发展。如天津大学浙江国际创新设计与智造研究院围绕高端精细化工、现代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及产业化推广;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成功孵化浙江钠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助力打造全球领先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集群。

循序渐进、系统推进,越城区、滨海新区也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打造航空航模基地学校、优秀科普基地学校等,为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5年前,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企业“中芯国际”选择越城,体现的是对越城产业实力和人才厚度的认可。而今它的“一飞冲天”,似乎寓意着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下的越城区、滨海新区,在新时代的勃兴已势不可当。

信息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