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茹志水
各位代表: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全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统筹提升、强区富民”的工作主题和“发展城市经济、推动城乡统筹、加强城市管理”的工作重点,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健协调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区七届一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5亿元(按行政区域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3.2%,增幅高于年度计划1.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26.2%,完成年度计划1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17元(按行政区域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3.2%,完成年度计划的104.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900元,同比增长13.2%,完成年度计划的10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5亿元(按在地统计口径),同比增长11%,完成年度计划的101%。综观2007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优
效益指数表现良好。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现价总产值188亿元、销售收入187亿元、利润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1%、17.2%和1.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产销衔接良好。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32.97,同比增加25.9%,增幅位居全市前列。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3家,总数达276家;工业综合优胜及销售5000万以上的规模企业比去年增加8家,总数达75家,其中新增销售超5亿元企业2家、销售超20亿元企业1家,这些规模企业的发展对我区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循环经济方兴未艾。全区共有6只项目被列入2007年绍兴市循环经济“850”工程项目,其中兆山建材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年废物利用量可达30万吨,经济与社会效益均十分可观。节能减排全面落实。万元工业产值能耗下降12.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7%,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4%,工业生产逐步实现高产出、低消耗。生态园区主平台作用继续发挥。生态产业园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遗留问题逐步化解,目前共有投产企业11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5.25亿元、销售收入25.51亿元、利润0.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1%、35.8%和3.4%。
(二)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实现农业经济增效增收
农业生产基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6.69万亩,同比下降4.2%;粮食总产3.2万吨,与去年基本持平;生猪饲养量10.3万头,同比增长13%。种子种苗业效益显著,实现年销售2亿元,同比增长24%。产业投入持续增加。农业企业完成投入2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总投资7000万元的金事达营养豆奶生产项目已建成投产。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园3家,全区总数累计达16家、总面积6500多亩、总投资2亿多元。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农业企业全年完成产值10.7亿元、销售10.4亿元、利润5241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0.8%、11.5%和10.2%。新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3只;新创市级以上农业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范中发展,新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3家,全区已达17家,共吸纳社员2700余人,带动农户2.7万余户,其中老百姓粮油、东江黄草两家合作社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三)以优化城市服务业为重点,实现商贸领域快速拓展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按行政区域统计口径,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9亿元,同比增长16.9%,完成年度计划的103.5%。城乡市场成交额首度突破100亿元大关,总额达104.6亿元。成功举办了浙江第五届家私博览会,会展期间成交金额1.8亿元,创历届新高。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今年新引进商贸企业15家,其中包括品牌餐饮、经济型酒店、时尚娱乐等一批业态良好的项目。玛格丽特商业中心、情缘龙山休闲街区开始招商入驻,商气人气渐旺。社区经济积极探索。成功创建商业示范社区(村)9个,其中水沟营社区已申报省级商业示范社区。探索总结了封闭式、古城风貌、小商业集聚、大型商业网点集聚和村改居社区的“4+1”社区服务经济发展模式,为进一步加快社区经济产业化提供指引。留地项目难中求进。村级留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已完成规划选址项目8只,共计355.5亩,其中寨下、中兴、凌江3只市级商贸重点建设项目已动工建设。
(四)以拓宽出口渠道为途径,实现外向型经济稳中求进
出口主体继续扩大。新增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16家,有出口实绩企业104家,全区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累计已达675家。全年完成自营出口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7.8%。主导产品出口稳健增长。作为我区出口主导产品的纺织服装出口额达8.52亿美元,占全区自营出口总额的78.2%;机电产品出口额1.15亿美元,占全区自营出口总额的10.6%,分别同比增长28.2%和29.1%。外向程度日益提高。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家,合同利用外资5077.7万美元,实到外资1634.3万美元。坚持“走出去”战略,新增境外投资企业(窗口)5家,4家企业赴境外设立分销网络。
(五)以科技型企业培育为载体,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政策保障切实强化。年初制定出台了《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 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意见》和《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为自主创新和科技型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科技实力加快提升。已培育区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69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1家,其中省级5家,国家级3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100.7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53%,比去年增加36个百分点。新增区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3家,其中市级9家,省级3家。全年专利申请量3000余件,专利授权量550余件,分别同比增长500%和100%左右。科研平台拓展夯实。区科技创业中心正式建成运营,已引进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和企业10家,科技创新“孵化器”作用进一步显现。与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江南大学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六)以破解重点难点为抓手,实现城乡面貌整体改善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作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上半年圆满完成对皋埠、东湖、鉴湖镇的行政村规模调整,全区行政村总数由164个调整为115个。全面完成56个村的村庄建设规划编制任务。村庄环境整治成效明显。30个村完成除旧清新任务并通过验收,8个试点村和15个整治村共投入资金4189万元,清除陈年垃圾1.4万吨,河道清淤6.6万立方米,硬化道路15万平方米,拆除违章建筑1万平方米,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住房解困工程取得实质性启动,已落实土地指标351.7亩,共涉及26个行政村,可解决农村住房困难户1000余户,其中永宁、独树、芳泉村地块已动工建设。农村交通条件进一步改善,13条联网公路和2条通村公路建设顺利完成。城中村(园中村)改造有序进行。紧紧围绕“一期扫尾,二期启动”的总体要求,先后完成王家庄东区、寨下、余家岸等组团的工程建设任务;顺利开展西郊、香白、余家岸、东湖“6村1居”等4个组团和寨下二期、王家庄东区共81万平方米的择房安置工作,平均签约率和决算率在95%以上。搞好后续服务管理,开展已安置组团扫尾工作,完成塘南、河山桥、蕺山、树下王组团2500余套安置房的“三证”办理。二期改造稳步启动,剩余的未改造村已初步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塔山村改造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城市管理整体提升。实施内河保洁清水工程、道路保洁提升工程、社区保洁样板工程、安置小区洁净工程、建筑垃圾规范工程、爱国卫生长效工程,确保市容干净整洁。在皋埠、东湖、鉴湖镇投资300多万元各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座,并在鉴湖镇积极推行农村生活垃圾袋装化试点。老住宅小区整治工作基本完成,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涉及48个社区、214个小区、16万居民,共建成封闭式小区45个。蕺山村撤村建居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为进一步在全区范围内推开提供有益经验。
(七)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实现社会事业长足进步
科普宣传积极开展。努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办好越城科普报,建好越城科普网,搞好科技下乡、科普进社区等科普特色工作,科普宣传“一站一栏一员”建设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成功创建了“全国科普示范区”。教育资源均衡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向纵深发展,新成立了北海小学和元培幼教集团。城乡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树人小学南校区、鉴湖坡塘小学等6所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新增省级标准化学校3所,省级标准化学校数已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5%。文体活动多姿多彩。今年新成立了区文联、音舞戏曲协会等基层群众文化组织;成功举办了区第四届“邻里节”和第三届“读书节”;积极开展社区文化展演和文化下乡活动。成功举办了区首届篮球联赛;农民小康体育工程全面实施,已有12个试点村完成体育器材安装及健身路径铺设。计卫工作切实巩固。通过弘扬婚育新风,实施优质服务工程,推进信息化管理,强化利益导向机制,确保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落实。全年计划生育率98.85%,人口自然增长率1.78‰,完成了低于2.69‰的预期目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2家,社区卫生服务人群覆盖率达85%以上。深入贯彻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荣获“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先进区”称号,农民参保总人数达12.57万人,参保率96.78%。区疾控中心完成异地迁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劳动就业全面促进。积极开展实用性、针对性培训,全年共培训各类人员6300余人。搭建就业指导和服务平台,新增就业人员6566人。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问题,23户“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全部得到落实解决。“五险合征”不断扩面,新增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00余人,工伤保险人数14000余人。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和未成年人医疗保险工作,参保总人数达22300余人。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全年共为1380余户、2430余人的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551.82万元,同比增加8%。全面实现贫困群众医疗零起点救助,共发放医疗救助金86.6万元。城镇“三无”老人和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继续维持100%。居家养老工作有序开展,已完成4个社区的试点。此外,“平安越城”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会安定局面不断加强。
2007年,我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矛盾与问题。如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区优势有待进一步体现;要素制约有待进一步缓解;社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预期目标
2008年,是我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进创业创新的奋力开拓之年,也是承上启下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根据区委七届四次全会的工作要求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总体安排,2008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省、市委的战略决策和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坚持科学发展,致力创业创新,勇于攻坚克难,力求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城乡均衡发展、民生加快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上有新突破,全面加快富裕、优美、文明、和谐新越城建设进程。
2008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左右;
——自营进出口额增长15%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左右;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左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3%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左右;
——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00人;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按行政区域口径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按在地口径统计;其他均按实际管辖区域口径统计)
三、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建议
(一)围绕增强特色,促进城郊型农业高效发展
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力争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产、销增长10%以上。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其产业辐射与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农业项目,力争全年实施200万元以上农业投资项目15只。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发展外拓农业与休闲观光农业,新建特色农庄2家。要继续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步伐,发展以绍兴鸭、中华鳖、红宝鸡和浙东白鹅为主导品种的种苗养殖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继续重视农业合作社建设,培育农产品营销大户和中介组织,提高农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好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平台对接问题,带动更多农户,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要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实施河道清淤、水库保安、灌渠维修、绿色生态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安全保障,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
(二)围绕产业提升,促进都市型工业强劲发展
要立足结构调整。以重点企业、特色产业、工业园区为基础,培育上下游配套产业,增强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以配合实施市区“优二兴三”战略为契机,发展科技研发、设计创意、现代物流、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二产带三产,三产促二产”的互动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心城区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为依托,发展机电、软件、节能等具有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新兴行业,同时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节能减排约束和激励机制,倡导节约、生态、高效的生产模式,确保各类环境约束性指标的完成。要立足科技创新。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提高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换能力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改造能力,创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扶持具有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力争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其中省级2-3家;新增市级科技型企业50家,区级科技型企业占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70%以上。要立足平台优化。加强工业园区主平台建设,重点推动生态产业园的“二次创业”,配合皋埠中心镇发展机遇,抓好园区总体规划修编和发展规划调整。充分挖掘园区闲置土地厂房存量,为优质项目腾出空间。切实加强4个工业小区的软硬件建设,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要立足提升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力争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销售5000万以上企业2家、销售超亿元企业1家、销售超5亿元企业1家。密切关注重点企业的发展动态,加强沟通联系和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信息、政策、法律支持体系作用。积极搭建外贸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
(三)围绕潜力挖掘,促进城市服务业加速发展
力争全年实现销售增长20%,新增商贸投入7亿元,新增商贸旅游企业15家的发展目标。要加快提升城区服务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推介宣传与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知名连锁企业、集团总部在我区落户。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经济产业化、实体化进程,积极探索历史街区的商旅互动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商旅品牌。进一步加快专业市场软硬件升级与家私城二期建设步伐,不断扩大专业市场的集聚面和辐射面。要潜心谋划东南两翼。结合皋埠中心镇和城南新区鉴湖区块规划建设,合理设置商贸区块,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特色的商贸业态,构建新兴商贸集聚区。同时,充分整合东南两翼商贸与旅游资源,全面完成吼山洋湖泊休闲度假区和鉴湖南部生态休闲区的规划编制与论证。要积极推进留地项目。结合各村实际,以发展农贸市场、农产品交易市场、酒店、仓储等商贸服务业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加快实施步伐,争取寨下、中兴和凌江3个农贸市场全面竣工,其余留地项目及时动工或通过审批。
(四)围绕投资增量,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要坚持以项目带投资,以投资促发展。切实做好项目摸排和储备工作,引导成长性良好的企业积极实施后续项目,谋划运作一批增强我区发展后劲的支撑性项目,力争有12只以上项目列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确保全区固定资产投入理性增长,从而进一步增强我区经济综合实力。要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银企合作,帮助项目单位拓宽资金渠道。做好项目供地和用地报征工作,积极争取用地指标,进一步清理闲置、存量土地,保障项目用地需求。要全面落实重点项目促建责任制,加大组织协调和督查力度,完善项目管理流程,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五)围绕重点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新农村建设要出新形象。全力推进皋埠中心镇建设,高标准、高起点修编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各类配套规划,充分发挥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中心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实现联动发展。继续深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在巩固提高去年23个试点、整治村基础上,全面启动其余47个村的村庄整治。继续加快农民解困房建设进度,力争6个试点村启动地块全面建设。城中村改造要有新进展。全面完成一期改造,着力化解各种遗留问题,建立安置小区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拓宽渠道,盘活资金。稳妥推进二期改造,积极实施塔山村旧城改造,并适时启动其它条件合适村的改造工作。城市管理要上新台阶。积极探索环卫数字网络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环卫作业机械化。以创建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城区环卫管理品位。继续深入开展环境卫生示范社区和卫生镇、村等创建活动。完善农村环卫工作机制,加快基层环卫所建设步伐,规范三镇垃圾中转站运作,逐步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的农村垃圾处理模式,努力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
(六)围绕强化民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发展教育文体事业。不断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今年将全面启动新皋埠镇中、江家娄区域配套小学等新建、扩建工程,完成一批农村完小的撤并。大力拓展学前教育,新建改建一批幼托园所。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强化综合教育辐射功能。创设一批城乡文化阵地,努力打造“文化体育节”、“邻里节”、“读书节”等节会品牌。积极实施新农村小康体育工程,争取30%的行政村拥有篮球场、乒乓桌等健身设施。继续加强计卫事业。深化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促进工程,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切实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力争全区村卫生室规范化率达到8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人群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强区疾控中心建设,完善卫生监督分所建设,健全城乡公共卫生防控和服务体系。继续促进劳动就业。加强农民转移培训、失业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力争完成全年4000人的培训目标。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政策,重点抓好“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和“消除零就业家庭”活动,计划新增就业人员5000人。着力推进《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建立三级监督网络,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继续推进社会保障。进一步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集中供养长效管理机制和医疗救助实时报结机制。积极拓展募捐渠道,壮大慈善基金,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此外,我区还将继续深入创建“平安越城”,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信访工作,妥善化解各种问题矛盾,努力保持社会局面的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在区委的正确领导和区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凝聚全区人民的智慧与力量,拼搏进取,扎实工作,为完成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