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统计信息
索引号: 113306793361876H/2013-54887 组配分类: 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发文日期: 2013-07-2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2012年绍兴市越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3- 07- 25 20: 13 浏览次数:

绍兴市越城区统计局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区委、区政府科学应对各种不利影响,牢牢把握“坚定发展、强化基础、提升能力”的工作基调,以“‘三区’建设推进年”活动为重要抓手,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切实增加有效投入,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全力稳定工业生产和外贸出口,推动全区经济难中求进,全年经济运行呈现止跌企稳、逐步回升态势。

一、综   

国民经济稳中求进。经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1.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增幅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按户籍人口计算,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达66155元。从三大产业看:一产增加值5.89亿元,下降4.5%,二产增加值70.05亿元,增长5.7%,三产增加值195.74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结构为2.2:25.8:72.0。经济社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良好态势。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今年是我区实施新财政体制的第二年,通过进一步增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充分调动镇街发展经济、培植有效税源的积极性等举措,全区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6.1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2%和14.7%。财政收入结构继续优化,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59.3%,比上年增加3.3个百分点。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其他税收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28.1%、10.7%、24.9%。

二、农   

农业生产逐步萎缩。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1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4.7%,其中,种植业产值4.60亿元,下降2.9%;畜牧业产值3.19亿元,下降3.6%;林业产值0.31亿元,下降1.4%;渔业产值0.85亿元,下降19.6%;农业服务业产值0.18亿元,增长5.3%。农业增加值5.8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下降4.5%。主要农副产品产量情况如下(见表1)。

1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同比±增长%

粮食

万吨

3.32

0.7

蔬菜

万吨

6.04

-6.0

水果

12677

10.9

生猪出栏

万头

5.21

-7.8

家禽出栏

万只

238.5

-20.8

禽蛋

5501

-2.8

淡水产品

4172

2.4

“两区”建设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45亿元,完成1个综合区、3个示范区和20个精品园建设,其中综合区、示范区和常青园林、中亚龟鳖等9个精品园已通过省级考评验收。园区内新建了中亚龟鳖博物馆、绍兴鸭博物馆、吼山绍兴传统农具博物馆、科普示范林,已建成方圆、和平2个省级精品休闲渔业基地,1个全国三星级示范区,3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1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粮食功能区建设有序推进。全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4415亩。启动实施皋埠新桥吼山、东湖大小皋埠、鉴湖坡塘畈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市财政拟补贴资金955.46万元,目前鉴湖坡塘畈和皋埠新桥畈两个项目已开工建设。中央粮食功能区产业提升项目已获立项,争取中央资金200万元,即将动工。同时,正在规划建设皋埠镇藕泾畈、东湖镇仁渎、鉴湖镇王家葑3个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已完成设计规划并申报立项。

特色农业效益良好。全区农业企业90家,其中农产品加工22家,种子种苗8家,休闲观光22,种养企业30家,农产品流通1家,外拓企业7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9家。全区名优新特农产品30只。农业企业实现年销售27.21亿元,利润8463.45万元。种子种苗中,国家级原种场2家,省一级良种场2家,省二级良种场1家,形成了绍兴鸭、中华鳖、红宝鸡、浙东白鹅、兰花五个规模化、科技型、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种子种苗生产基地。休闲观光业实现年交易额2109.6万元,全年共接待游客83.6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6460万元,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245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21.5%26.9%20.1%

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大湖头、塘下赵、城郊村完成腾空拆迁,叶家堡、伟联组团工程基本完工,江家溇整村顺利安置。迎恩门工程管理体制完成调整,运河人家C区块圆满安置。“门前三包”责任制管理全面铺开,新购置17辆环卫车,42座城区公厕改造和大坞岙垃圾填埋工程按时完工。辕门新村等13个老住宅小区整治改造和7个生活小区污水进管改造顺利完工。89个清水工程示范创建项目全面完成,投入8000万元建设美丽乡村,完成西桐景观线和吼山、坝内精品村建设规划,62只村庄整治项目全面完工,65家石材刨板场得到彻底取缔。完成农房改造建设2204套,动工建设1989,农房登记发证1619本。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小幅下降。全区1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3.57亿元、同比下降2.6%,主营业务收入123.38亿元,同比下降3.2%,利润3.62亿元,同比下降13.0%,产销率为97.71%,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得分207.77分,比上年提高6.83分。新产品产值28.84亿元,同比增长30.0%,新产品产值率23.3%,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7家,比上年增加6家,新兴产业产值37.51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4%,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全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继续保持下降5%以上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全年节能目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降低率为6.7%,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为11.0%;淘汰印染落后产能6180万米、织造产能3685万米、节约标煤21306吨,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淘汰落后产能和电镀行业污染整治任务。新增府山、城南2个省级生态街道。

建筑业平稳发展。年末共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02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利润9.73亿元,比上年下降1.9%,税金13.79亿元,比上年下降2.9%。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53亿元,扣除价格指数后比上年增长20.8%,增幅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

四、三产服务业

第三产业强势增长。全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195.7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2%,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三产对全区GDP增长贡献率高达99.8%,强势拉动我区GDP稳步增长。全年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住宿餐饮业增加值11.26亿元,比上年增长24.7%

社会消费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增幅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市场零售总额164.34亿元,同比增长15.1%;乡村市场零售总额3.68亿元,同比增长14.2%。从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分类商品零售额看,增长较快的有汽车类、金银珠宝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31.7%11.2%12.3%,特别是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受楼市回暖影响,增幅高达4628.2%

商品交易市场持续活跃。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7个,全年共实现成交额201.8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实现利润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上缴税金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超亿元市场13家,比上年新增3家,全年实现成交额163.71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完成房地产投入65.73亿元、服务业投入(除房地产)26.43亿元、工业投入11.56亿元、农业投入77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4.1%39.7%5.4%73%

房地产销售持续低迷。受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虽然销售情况总体好于2011年,呈现逐步回暖态势,但全年形势依然严峻。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95家,全年商品房销售额42.88亿元,同比下降1.8%,商品房销售面积35.77平方米,同比下降6.7%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348.9平方米,同比增长11.4%,其中新开工面积97.16平方米,同比下降36.5%。 

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共有十大类62只项目列入区级以上各类重大项目,比去年增加15只;计划总投资184.47亿元,同比增长23.34%;年度计划投资38.79亿元,同比增长14.42%,实际完成投资41.1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06%,其中市“新三年建设计划”、市重点建设、市重大基础设施、市重大服务业项目均超额完成投资目标。书圣故里一期、城西商贸中心、天龙大厦、盛洋工业园等一批项目已完工或基本完工;金帝·海曼城、绍兴港现代物流园、富邦玛凯龙国际家居装饰广场转型升级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陷入低迷。全年进出口总额18.02亿美元,同比下降3.8%,其中自营出口17.36亿美元,下降3.4%。从下半年开始,全区进出口总额开始持续负增长,且下降幅度呈扩大趋势,712月进出口总额累计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0.3%、3.0%、2.8%、3.3%、3.5%和3.8%

外资利用快速增长全年新批外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712.58万美元,同比增长279.8%,实到外资422万美元,同比增长263.8%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积极稳妥贯彻落实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零择校、零收费”政策,修订《招生工作实施意见》,平稳有序调整部分学校施教区范围,全面做到“阳光招生”,实现 “零投诉”。义务教育段流动人口子女在校数为18848人,占学生总数的29.6%。全面完成162家幼托园所的园舍安全排查鉴定工作,按期完成部分公办幼儿园改造工程。目前,省等级幼儿园占总园所数的89.4%,在其中就读的幼儿数占总在园幼儿数的91.2%。全年有27所学校接受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省级复核,省标准化学校数达47所,占全区义务教育段学校总数的85%,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至年末,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见表2

2    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类别

学校(所)

在校学生(人)

比上年增长(%)

幼儿园

134

26788

9.7

小学

49

53855

-2.1

初中

6

9668

-3.2

成人教育

7

1596

-56.8

特殊教育

1

126

0

科技事业再创新绩。浙江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十二五”建设方案列入浙江省“十二五”第一批农业高科技园区建设。区科创中心晋级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越城科技创业园完成工程建设,首家工业企业院士站建成运作。农业科创中心今年新引进入驻单位5家,出租孵化场地3000多平方米,并组织中心内农业企业申报10余只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全区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开发中心5家,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家,省农业科技企业3家,市创新型企业4家、市高新技术企业5家。全区共有15只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只。新增浙江省名牌2只。全年专利申请量1888件,专利授权量1302件,其中发明专利533件,创出新高。

八、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市区第三届千人排舞大赛、“体彩杯”越城区首届家庭趣味运动会,越城区第六届文化体育节乒乓球、篮球等群众体育比赛、全民健身进社区、国民体质监测等活动、越城区第三届社区元宵灯会和“弘扬民族文化,品阅古越风韵”为宣传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演等活动。成功创建3个省级小康体育村,8个省级社区农村体育俱乐部、11个省级体育俱乐先进社区、16个市级社区农村体育俱乐部和1个市级体育特色村。出台《越城区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办法》,新建了7个健身示范点。出台《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文化兴区”战略,设立了越城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用于越城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全区人均体育文化活动场所面积1.4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率43%,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为14.3%,与上年持平。新增上报8个镇街的15个镇街、村(社区)活动中心列入市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东湖镇、鉴湖镇成功创建万册农家书屋各一家,其中鉴湖镇玉屏村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示范农家书屋称号。全区共有老年体育协会、国际象棋协会、围棋协会、乒乓球协会、桥牌协会等18个单项体育协会。2011年成功创建省级体育强区。

卫生事业成就显著。全区4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成率达100%。成功创建市级卫生村(社区、单位)20个、区级卫生单位(社区)29个,省级五星级预防接种门诊1个,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2个,6家村卫生室均纳入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第四轮农民健康体检有序进行,全年完成参合农民健康体检96839人,体检率75.65%,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率89.14%。开展“校园卫生安全健康专项123号行动”和托幼机构卫生监督专项整治行动,开展食品质量“百日大检查”、“食品安全大整治百日行动”。全年完成200批次食品抽检任务,其中抽检大米20批次,鲜蛋20批次,茶叶10批次,酱菜类20批次,鲜、冻禽产品20批次,鲜、冻动物性水产品20批次,食用菌10批次,蔬菜20批次,食用植物油20批次,酱油20批次,米醋20批次。经市质量检测院检测,结果199批次合格,1批次酱菜不合格,合格率99.5%。强化医技队伍建设,向社会公开招录医技人员102名,全区卫生系统已有副高以上技术职称人员27名。年末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技术人员情况见表3

表3    卫生机构及医卫人员情况 

    

单位

2012

县级卫生机构

2

镇街卫生院(所)

8

私人诊所

36

村卫生室

6

卫生技术人员

544

其中:医生

324

药剂

51

检验

34

护士

135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区公安分局统计,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11582人,其中男性202374人,女性20920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2%50.8%;非农业人口326327人,占总人口的79.3%。据区人口计划生育和卫生局统计,全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87‰、死亡率6.75‰,人口自然增长率0.13‰。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区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9.19亿元,同比增长14.0%。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80.85%,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2012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63元,同比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8846元,同比增长11.4%;城乡差距继续缩小,全年城乡居民收入倍数为1.83倍,较上年缩小0.016倍。

劳动就业体系更加健全。全面推进充分就业社区(村)、劳动关系和谐村(居)、创业型城市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达到了全覆盖,全区62个社区达到了省级充分就业社区标准。劳动关系和谐村居创建率达100%。全年共有7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通过培训实现了创业就业。共开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158个,全日制公益性岗位6个,利用社保补贴政策鼓励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为11959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办理了社保补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3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05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

社会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已建立起以职工养老保险为主体,以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为补充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系,实现了全覆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2012年,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新增参加保人员25580人,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510人,均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各项参保目标任务。

社会福利事业卓有成效。2012年,6.6万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自管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加强。纳入“三类”困难对象救助1075户3007人,其中低保边缘户236户586人,因病致贫户675户1948人,就学困难户164户473人; 327户发生突发性困难的城乡居民得到临时救助62.98万元;发放16136人次的低保和“三类”困难对象物价补贴共计150.13万元;医疗救助759人,调查核实发放医疗救助金337.55万元。

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制定印发《越城区“十二五”养老服务事业专项规划》,做实政府补贴购买养老服务工作,养老服务每月补贴标准由原100元或200元分别调至120元或240元,309位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对4个去年新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验收,对2011年前建成的 4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开展养老机构政策性保险工作,全区16家养老机构(含4家敬老院)全部参保。全年养老机构床位数1536张,比2011年增加350张,养老机构床位数占2011年老年人口总数的2.1%。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年报数以《越城区统计年鉴》为准。

 2、本公报越城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额以实辖口径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以可比价格计算。

信息来源: 区统计局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