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专题专栏>历史专题>越城廉政>廉政时评

廉政教育切莫形式化

发布日期: 2013- 09- 06 15: 17 来源: 宣教室 浏览次数:

  近年来,各地的廉政教育创新连连,动作不断,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比如,廉政短信、廉政屏保、廉内助教育、廉政主题演讲、警示教育等等。但大多是“雷声大,雨点小”,开始轰轰烈烈,过程马马虎虎,结果不如人意,虽然表明了一种重视态度,“做比不做好”,有短效之绩,却无长效之功。  

  创新太多迷人眼,有创新固然是一件好事,但问题在于,一些地方不遗余力搞创新,却没有深挖本质,溯本求源,廉政建设成了“花活”,花样百出,费力伤财,效果不甚明显。正如有广告所言:“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只是追求“眼球效应”、痴迷于表面效果,却无付诸行动的决心,无过硬的举措进行支撑,廉政教育就会落入“只能远观”的窠臼。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形式千种不如实事一件,创新再科学也要实践来体现。

  可是,具体有多少人行动起来了呢?有多少人从我做起了呢?廉政会议反复开,廉政教育反复搞,把口号放在嘴上,把标语挂在墙上,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教育的力量固然强大,影响世道人心,潜移默化,但要想真正发挥意义,必须从浮躁的形式误区中走出来,与其他工作协调共进,深挖廉政内涵,抓落实,看效果,求突破。具体做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苦练内功,增强干部廉洁意识。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摆在第一位,的确,“贪廉一念间,荣辱两世界”,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总开关、总闸门,也是廉洁从政的内在根基。言廉为虚,行廉为实,身廉为标,心廉为本。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政治上的坚强,取决于信念上的坚定;作风上的清廉,来源于思想上的清醒。认真剖析腐败分子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无一不是从放弃了理想信念,放松了自我要求,放纵了个人欲望开始的。所以,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锤炼和道德修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以党纪国法、政策规定、道德准则为准绳,时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约束自己,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的公仆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职一责.

  其次,完善机制,消除腐败生存空间。要从制度的层面加以防范,制度严密,让“蛀虫们”无从下手。我们的制度刚性不够,许多制度仅停留在单位内部的约束,而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要想将反腐工作彻底搞好,应该制定“反腐败法”之类的法律制度,将党政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推向反腐第一线,如果在哪个地方出现腐败,就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渎职,让腐败没有生存的空间。

  再次,加强监督,营造风清气正氛围。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要强化监督制约,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一切权力“阳光操作”。完善体制机制以加强全面监督上,防止监督名存实亡。权利监督内容多样,包括党内监督、党外监督、上级监督、下级监督、同级监督、群众监督、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另外,监督是立足于体制机制的监督。因此,加强监督,必须突出抓好重点部位和重要环节的制度建设,注重在完善制度、查漏补缺上做文章,不给腐败分子以任何可乘之机,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不断提高预防腐败的科学化水平。

    反腐倡廉,任重道远,需要生动的廉政教育得以辅助,需要完善的机制得以保障,需要广泛的参与得以监督,但更需要全体党员干部练好一身主动抵制腐败侵袭的慢功夫、细功夫、长功夫、真功夫。党员干部应不为欲所牵、不为欲所惑、不为欲所迷,切实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坚持实际,求真务实,作风过硬,清政廉洁,一身浩然正气,当好反腐倡廉的排头兵,真正做一个合格的党政干部。(塔山街道)

信息来源: 宣教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