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社局的工作指导下,在积极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2014年民生工作重点,以事权下放为契机,以年初制定的“惠民生、调结构、促和谐”等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坚持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定位在为民务实清廉、规范干部作风之中。努力开创我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
一、拓展就业创业途径,城乡就业更充分
1.推进“万千百”工程
结合越城区现有条件,负责制定印发了《越城区2014年就业创业“万千百”活动方案》,争取年底前送政策、送岗位到10000户城乡居民家中,力争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城镇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和离校后大学毕业生1000人以上,力争培育创业实体100个以上,并将这一方案通过培训会进行了布置。自年初方案起草以来,积极牵头做好就业创业万千百工作,通过专题会议、现场实地走访等方式,基本达到了方案的既定目标。到12月份,通过基层平台共实现送政策、送岗位入户22294户,完成相关培训2187人,培育创业实体114个,建立了青年创业实体台帐。
2.创建充分就业村居
区划调整后,越城区内未达标的村居数量增加不少,2014年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居工作压力明显增加。我们重新传达了省充分就业社区、村居创建的文件精神,通过多种手段促进社区、村就业创业工作的及时开展。全年共进行了3轮次的实地检查走访工作,对未达标的4个社区进行了实地检查,对东浦、灵芝7个村反复进行了督促。到12月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达标数61个,创建充分就业村达标数112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3180人次,占目标任务数13000人的101%。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60人,占目标任务数5000人的101%;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达到1720人,占目标任务数1700人的101%。
3.强化援助促进就业
加强就业困难人员摸底调查力度,在实行ABC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对零就业家庭、农村低保家庭需就业援助人员进行重点摸排,本着发现一户、消除一户的原则开展工作,全年共消除零就业家庭1户。对于发现的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到12月底共开发非全日制公益性岗位164个,全日制公益性岗位1个,为23487名灵活就业困难人员办理了社保补贴。
4.招聘下乡促进就业
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积极做好市下达的就业大篷车下乡招聘活动,与鉴湖镇达成联合举办的意向,邀请区人才市场8月份在鉴湖镇举办了就业大篷车下乡招聘活动。 “大蓬车”送岗下乡活动让鉴湖镇广大求职者真正享实惠,得便利,也为辖区用人单位和广大求职者搭建了更贴心到位的交流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次招聘会共有30家企业参加,推出岗位643个,参加求职人员达到280人,最终有29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
5.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介绍工作是基础,稳定就业是目标。我们面向未就业人员长年免费开办了电子装配、机械加工、电气焊、电脑操作、服装加工、面点制作、餐饮服务等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提供了免费创业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开展了转移就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了定单式培养。通过培训,增强就业人员的实操本领,基本上实现了稳定就业和体面就业。今年全区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557人。
二、优化公共平台服务,社会保障更完善
1.建设基层平台,加强管理和培训
一是区划调整后,对基层平台建设工作的重心放在新划入的灵芝、东浦两镇,做到对两镇在及时对接的基础上加强指导,先后5次实地检查指导两镇就业社保服务平台工作,衔接做好灵芝、东浦由市人社局招聘的事业编制人员报到后的岗位培训工作。同时,一如既往抓好原有六个镇街基层平台管理工作,及时调整补充工作人员,所有平台岗位做到人员补充及时到位,保障工作有人做,同时,加强了对基层平台人员在岗情况的检查,对人员长期被借用的问题与有关镇街进行了协调处理,做到人员到位与经费保障相配套。到12月底,我区八个镇街平台共有工作人员170人(其中专职事业编制人员10人),61个社区平台共有工作人员130人,另有农村专职平台工作人员13人,农村就业指导员112人(财政拨款84人)。二是加强基层平台常规管理。今年来,制作了各镇街、社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和室下发挂牌,还根据机构更名要求制作更换了印章。下发了考核细则,对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专题召开座谈会进行了考核细则和目标任务落实工作,逐条对考核要求进行了解读。实行分级管理,督促落实例会制度,坚持AB岗制度,做好窗口岗位行风效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平台服务意识。三是加强平台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及时传达政策文件。将上级下发的政策文件及时通过业务QQ群、电子邮件以及文件汇编教材等形式及时传递到各镇街、社区,指导基层及时开展自学。局搬迁后,在多功能教室举办了为期2天的2014年越城区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业务培训,邀请市就业、社保领导集中授课,培训内容涉及创业优惠政策、就业促进、失业保险、社会保险、礼仪等,同时将全年工作要求进行了强调,不断提高工作人员服务群众的能力。为做好工作,在业务布置落实前,都与市就业、社保部门联系,组织我区平台人员先后两轮分4批次到市里培训了就业业务系统操作和城乡居民医保业务。为解决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方法问题,及时组织部分社区开展了互相参观学习活动,重点解决就业创业开展思路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方法问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落实社保政策,加强沟通和协调
一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在去年底完成市下达参保率指标的基础上,协调落实了镇街补贴资金,保障了参保人员享受正常待遇。同时,积极做好2015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政策征求意见工作,积极向市局反映了政策上的意见建议。二是协调解决城南街道邹家葑村被征地农民漏保问题。由于当年村工作人员疏漏,致使该村个别村民漏保。根据邹家葑村提出的报告,及时向市社保局和养老保险处领导进行了汇报沟通,目前该案已得到有效解决。三是有序推进企退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将五到位服务要求作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考核内容,做到了工作责任细化、明确。到12月份,全区实有企业退休人员83573人,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娱健身活动220次,住院慰问8829人次,特困慰问116人次,死亡人员慰问684次。
3.规划窗口建设,加强基础和衔接。
2014年年初,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区机管局领导的协助下,越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大楼启动装修工程。截至5月下旬,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大楼正式启用。根据大楼建设规划,较短时间顺利完成了大厅基础装修工程。 2015年1月起,越城区将负责实辖区内除省部、市属单位和市级行业重点管理单位以外的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业务和社会保障卡服务、公共就业服务管理、就业援助帮扶、创业指导扶持、失业保险服务管理、基层人力社保平台管理等业务。为了更好的衔接,还组织科室人员赴上级窗口学习。
三、强化执法监察,劳动关系更和谐
1.突出重点,联合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一是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2014年年初,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专项检查,区劳动监察大队和各镇街劳动监察工作人员深入建筑施工、纺织等农民工较密集的企业,对企业工资发放等情况进行实时了解,并通过周报的形式及时上报有关部门及领导,保障农民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开展整治非法使用童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根据省、市要求,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整治非法使用童工打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在走访企业的同时免费发放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使合法用工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建立长效机制,在日常巡查中对违法使用童工的行为进行重点查处,共查处违法使用童工企业3家,清退童工3人,罚款1.75万元。三是开展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情况专项检查。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用人单位遵守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专项执法检查。对全区范围内的各类用人单位,重点是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建筑、制造、采矿、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了重点检查,督促用人单位进一步完善劳动用工制度,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在专项执法检查中,共检查620家企业,涉及劳动者11677人;查处各类违法违规问题10件,其中违反最低工资规定和拖欠工资9件、未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1件;补签劳动合同372份,责令企业支付工人工资63.94万元。四是开展企业“欠薪欠保”专项整治活动。以各镇街辖区内用工在10人以上的企业、租赁企业、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的企业、近年来发生过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的企业、有欠薪隐患的企业为检查的重点。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和社会保险费缴纳情况,主要是有无欠薪和克扣工资行为,是否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有无欠缴社会保险费等行为进行重点摸排。到12月底,共检查走访企业2300家,书面审查企业5522家,共涉及劳动者86231人,受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166件,立案154件,涉及劳动者412人,已结案153件,结案率达99.53%,投诉案件处理率99.4%。查处欠薪案件48家,为1286名职工解决欠薪503.4万元。
2.突出宣传,扎实开展等级评定和“双爱”活动。
一是劳动保障等级评定工作继续深化。在去年的基础上,完善了评定标准,健全了审核程序,强化了结果运用,通过自行申报、镇街初审和创建领导小组审核,认真对申报用人单位审核定级。全区共有139家企业申报,至四月初,确定AAAA级单位42家、AAA级单位19家、AA及以下78家,同时对评定结果上网公布。另外,我们加强了与监察的协作,充分运用评定结果,对各企业实行分类监管,针对性地开展检查指导,不断提高用人单位法治意识和管理水平。二是围绕“双爱”活动参与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已建工会企业达到100%的目标任务,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着力推进“双爱”活动进一步扩量、提质。定责量分,加大考核力度。把推进“双爱”活动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和平安越城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措施来抓,列入对有关部门和各镇街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责任落实,细化考核量分,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和谐劳动关系、“双爱”活动创建的通知》(越人社通〔2014〕8号),确保“双爱”活动有力推进。另外,做到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重视舆论引导,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电台等传媒,广泛宣传以“六有六要”为主要内容的“双爱”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双爱”宣传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品5000多份。统筹兼顾,做好结合文章。把“双爱”活动贯穿于各项工作中统筹推进,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征求企业和职工对开展“双爱”活动的意见建议;结合劳动保障等级评定工作,对不开展“双爱”活动的企业取消评级资格;结合人才引培工作,开展了“双爱”促和谐、技能助转型活动;结合“欠薪欠保”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专题培训,引导企业保障职工权益、职工理性维权。强化督查,狠抓工作落实。建立领导联系点制度,由三方四家领导分别联系各镇街,适时到各镇街进行督查指导。在半年度自查中,各联系领导分别带队实地检查,通过听取汇报、检查资料、走访企业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因地制宜整改落实,确保了“双爱”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3.突出调解,规范劳动仲裁争议程序。
一是注重基层调解组织建立工作。通过会议布置、加强考核、案件建议等措施,建立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402个,其中镇街8个,村居167个,规模企业115家;建立工会企业160家。二是注重调解组织作用发挥。通过举办劳动保障实用法律知识的培训班,使用人单位明白法律规定要求,力争少发生或不发生劳动争议。各镇街调解组织已处理劳动争议案件57件,涉案人数154人,涉案金额88.1万元。另外,14件仲裁案件的案外调解也得益于灵芝镇调解员与企业的沟通。村居企业调解组织其具体数据未上报,但对减少争议发生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全年共接收劳动争议仲裁申请205件,对符合受理条件的进行立案受理,共立案受理204件(其中集体争议2件,1件为14人,另1件为21人),结案203件,结案率为97.06%。其中撤诉43件,仲裁调解80件,仲裁裁决72件加上案外调解51件,调撤率为72.4%,涉案人数161人,涉案金额311.34万元。
四、深化人才引智对接,持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开辟人才招聘新场地
2014年5月下旬,新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大楼正式启用。一方面,与移动公司、流管局信息平台、E网等单位合作构建区人才市场网络的建设工作,为新市场的正常、有效服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梳理新市场进入后的各项配套工作,逐步做到每周有集市,每月有特色市场,每季有规模市场,推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深化,完善就业援助工作细化,确保特殊人员就业帮扶的强化。全年一共召开各类人才招聘会15次,完成区年度任务12次的120.5%,周五集市25场;引进人才2508个,完成100.32%,培养开发各类人才4405人,完成区年度任务3800人的115%;有近500家用人单位进实地市场和网络市场进行招聘,共推出岗位15000余个,近5000人实现了就业和发展;积极拓展外围市场,5月份,赴云南大学和云南理工大学,10月份赴北华大学、吉林大学,28家企业分别与四所高校的30个学院签订了“院企合作”协议,完成率300%。
2.发挥就业创业导师团作用
越城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团成立,并按计划开展就业援助、创业培训、创业对接、就业岗位提供等工作。6月20日成立导师团后,累计320余大四学生聆听了导师们的就业创业讲座,累计21名大学生获得了结对帮扶,累计12家青年创业实体得到了导师的点拨和支持,成立大会和创业培训、就业援助两次被绍兴电视台公共频道、越城新闻、晚报、日报等媒体在主要时间和版面报道,取得较好反响。
3. 构建现代服务业工作平台
辖区调整后以现代服务业为工作重点的区政府服务思路,引领着人才、人力资源服务工作的总方向,我们首先对辖区内重点服务业进行了摸排走访,涉及金融、旅游、文化、保健、网络、汽车等方向近50余家规模服务企业,为服务现代服务行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积极争取有条件的现代服务业单位,发展成为浙江省企业技能自主评价体系建设单位,以推动现代服务业企业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截止到12月份,发展企业自主评价单位33家,完成110%。渗透性地贯穿现代服务业职业能力建设工作,拓展服务业技能提升的服务工作,目前已经在园林绿化、汽车维修、珠宝鉴定、足疗保健、商品营业等专业成功开班,累计培训人员200余人次;建立现代服务业企业基础工作平台,重点是休息服务方面的突破,全年已建立了有80余家服务企业参与的QQ信息平台;开展现代服务业人才专题调研工作。
4. 有序开展各类培训
我们面向未就业人员长年免费开办了各类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愿望人员提供了免费创业培训,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力开展了转移就业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开展了定单式培养。通过培训,增强就业人员的实操本领,基本上实现了稳定就业和体面就业。14年全区累计培训各类人员4405人,其中技能培训1093人,大学生创业培训506人,农民培训1958人;850余人获得了初级、中级技能证书和技术证书。较好地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14年我区新增大学生见习基地19家,总数59家,占了绍兴市全部大学生见习基地的65%。人力资源派遣工作,比去年同期增加25%。
五、细化人事综合管理,持续规范机关招调工作。
1.扎实做好考录工作。
坚持规范公开招聘工作程序,纪委(监察)全程指导监督,真正做到精心组织,严格把关,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今年共招录公务员76名。同时做好80名公务员(75名新录用公务员,5名经区委组织部双推双考录用的公务员)参加市行政学院初任培训的组织工作。招聘录用新教师97人,完成公开招聘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人员48人,事业招聘录用人员19人。认真组织好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公开选聘工作,招考录用社区工作者32名。
2.做好考核调配工作。
完成了2013年区级机关镇(街)机关事业人员考核工作,并对优秀公务员、优秀事业人员做好分类汇总上报登记工作。对151位优秀公务员进行表彰,发文嘉奖,我们还即时调整好公务员及事业人员名册,更新公务员信息库,做好公务员登记日常管理工作。全年办理公务员(参公)调动525人次,办理事业人员调动 618人次,工作规范,程序严格。
3.规范落实工资政策。
一是认真做好在职公务员、事业人员收入调查分析工作,4月份市纪委、市财政、市人社局来我局对越城区在职人员收入作调研工作,对各项调研内容我们都能认真仔细做好准备工作,还陪同相关部门领导去了鉴湖镇、府山街道调研工资收入情况,为上级部门决策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二是认真贯彻国家工资政策,完成2014年机关事业人员正常晋升级别、薪级、转正定级、调入套改等日常审核工作,并同步完成工资库信息更新工作。完成2014年机关事业人员规范津贴补贴发放情况调查上报工作。三是完成2014年精简退职、遗属困难补助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做好精减退职、死亡遗属、计划外用工困难补助费调整的文件转发和生活补贴补助调整审核工作。四是完成全区机关行政人员2013年年终奖、岗位目标奖、平安奖及事业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和机关事业人员公积金调整审批工作,完成2013年应休未休津贴发放审批工作。
4.做好职称评审工作。
加强和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制度,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督促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英语培训,将年度考核结果及各类参培情况放入个人档案,作为晋升高一级技术资格和续聘的条件和依据。今年已完成水利、建筑工程类职称答辩资格审查及资料上报工作,完成了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评结合考试人员的现场确认工作,下发了2014年工程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推荐及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有关文件。首次确定各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484人,评审通过初级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287人,推荐上报中级工程类专业技术职务105人,高级工程师25人。
六、常化工作效能建设,持续提升工作人员队伍素质。
2014年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开展的一年,我局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人社工作的实际,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要内容,坚持领导带头,坚持全员参与,促进了越城区人社局服务群众水平的整体提升。
1.加强日常学习
认真参加区里组织的各种学习,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契机,以邀请市委党校教师专题讲座、局长带头讲党课、中心组扩大学习等方式开展集中学习活动10次,其中科级领导干部集中学习一天半、全体干部职工集中学习三天,以全局会议和支部讨论的形式,开展专题研讨交流活动2次,全面检查读书笔记2次,收集学习心得体会24篇。坚持周一夜学制度,改变固有模式,本年度安排了消防学习、交通安全学习、典型人物学习等。让干部职工在学习中提升。
2.广泛听取意见
专门针对教育实践活动设置了意见箱、意见听取电话、电子邮箱,深入镇街召开有镇街领导干部、社区(村)干部、社保平台工作人员、退休企业职工等参加的座谈会9次,走访市人社局3次,走访镇街8个、部门16个,发放征求意见表150多份,以个别谈话形式听取局干部职工意见30人次。领导班子在听取意见后,分别梳理了对班子意见和对个人作风建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材料,并及整及改,从思想上,真正重视群众意见,重视干部建议,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让干部职工在建议中提升。
3.加强整改落实
办公室修改了原先的28条制度,修改22条,废弃2条,增加4条,形成《人社局制度汇编》,人手一册,置放桌面,强化制度执行。着力构建从责任分解到检查监督、责任追究的完整链条,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加强日常检查和跟踪问效,通过抽查等形式,提高干部职工工作效能。根据局党组整改清单,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逐项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让群众看得见、让群众真满意的效果。让干部职工在行动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