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关注党的十九大
在陕北这块古老而厚重的黄土地上,在千年文安驿古镇的身旁,10月18日上午,梁家河党旗飘扬,到处洋溢着欢歌笑语。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在村党支部会议室一同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不断,村党支部会议室里“同频共振”。会议室外,不时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采取不同形式庆祝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去年7月,我回到村上开了家特产店,年收入五六万元,比以前打工好多了。”村民梁玉金说,听完总书记的报告,再回想近几年梁家河的变化,心里特别高兴。报告中他最关注的就是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将按照总书记的要求,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发挥好带头作用,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
“村上现在正在进行土地流转,以前我一亩地承包出去种树苗只能挣四五百元,流转之后一亩地能挣到1000元。”村党支部委员王军民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我最关心的是农村的土地政策。总书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我们吃了定心丸。
室外艳阳高照,清风拂面;室内欢声笑语,掌声不断。党的十九大开幕会刚结束,村里的党员干部就聚在一起,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展开了热烈讨论……
真抓实干让乡村换新貌
梁家河从岁月深处一路走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善良的儿女。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
“当年我人走了,但是把心留在了这里。”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一席话,感动了无数老区群众,也激励着梁家河人自强不息、发展致富的心劲儿。
村民刘金莲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时的“房东”。随着村上旅游业的发展,她于2016年开了一家卖布鞋的小商店。“去年,我这个小商店生意蛮好的,每月能卖1000多块钱!今年,又加上了红枣、小米等杂粮。”刘金莲说,平时自己还负责打扫一些旅游景点的卫生,每月还有1200元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这几年,不仅是刘金莲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整个梁家河都有了大变化。
2015年3月,成立梁家河果香养猪专业合作社,建成现代化标准生猪养殖大棚10座,可存栏生猪1万多头。截至今年7月,共养殖18棚,分红279万元,户均分红1.71万元。
2015年5月,依托知青文化资源优势,成立了梁家河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带动220人就业,其中梁家河村民96户、97人。去年,梁家河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0余万元。
2016年2月,为推动苹果产业化经营,成立了2家苹果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张卫庞”“梁家河”2个高端苹果品牌,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2016年,梁家河实现人均纯收入17987元,村民的口袋渐渐鼓了起来。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梁家河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以“尽量保留原貌,适当进行开发”为原则,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了入户巷道,建成雨污分流管道,改造了村民院落,修建了高标准公厕,加快废弃村庄窑洞还田还绿。
说起村里的新变化,老支书石春阳说,我们梁家河人就是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靠自己的双手致富奔小康。现任村支书巩保雄说,现在梁家河家家户户住上了新房子,开上了小汽车,用上了互联网,学会了微信支付,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信心满满一起奔小康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梁强,以前在神木县的一家煤矿打工。2015年,听说村上要发展旅游产业,他就凑了20多万元,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农家乐。
“在神木打工的时候,挣得也不多,消费又大,一年下来攒不了多少钱。现在开农家乐一年下来能挣个二三十万,下一步还要扩大经营规模。”梁强信心满满地说。
2015年,和梁强一样在外打工的青年纷纷返乡,给这方土地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虽然这几年梁家河的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如何持续健康发展一直是当地党委政府和梁家河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话题。
目前,梁家河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按照“支部引领、资源共享、村企联营、利益共享”的原则,正在将全村现有的坝地、林地、果园以及房屋等资源资产集中整合量化控股,由公司(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用招商联营或股份合作的形式盘活资源,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运行新模式。
勤劳善良的梁家河人,并不满足于自家一条沟道里的“红火”,他们积极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2015年,梁家河村与周边的梁家塌、木瓜山、舍和沟等总共4个自然村共同组成现在的新梁家河村,现在全村433户、1187人。
听完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梁家河的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建设美丽乡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巩保雄说,当年条件那么艰苦,习近平同志还带领乡亲们修沼气池、淤地坝,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如今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应该大胆创新,有所作为,让绿水青山变成梁家河村的金山银山。(本报记者 叱骁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