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专题专栏>历史专题>越城廉政>廉政时评

让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发布日期: 2017- 12- 21 09: 29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民众。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近年来,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事业给予亲切关怀,并为其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故宫博物院依循党中央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勾勒并构筑着“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六百年”的“故宫梦”。辛勤耕耘、积极探索,使故宫博物院呈现出了更加安全、更加亲切、更加开放的新面貌,不断向“成为世界一流博物馆”的目标迈进。

  在文物保护方面,故宫博物院持续实施故宫整体维修保护项目,并在2015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古建筑“研究性保护”的理念,作为故宫整体维修保护项目在冲刺阶段的升级和完善,将古建筑保护、学术研究、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备受瞩目的“故宫文物医院”于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院藏文物乃至国内外文物在此得到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除了23万平方米古建筑及186万余件(套)文物得到精心呵护外,2015年起成功实施的每天8万观众限流及实行实名制购票措施,也使每年1600万人次的观众获得更加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确保他们能更体面地走进故宫博物院,更有尊严地参观文物展览。

  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故宫博物院近年来多管齐下,让文化资源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切实“让文物活起来”。例如,石渠宝笈特展吸引众多观众参观,成为现象级的传统文化展览。为了使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故宫博物院还与厦门市合作建立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

  故宫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浓缩和代表着国家文化的精华。从“故宫热”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中国风,到2017年6月29日下午,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故宫博物院与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签署了《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事件,都是中国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的表现,是中华文化彰显影响力的体现。

  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文明大国要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在国际上有更强的号召力,形成真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优秀文化成果,因为只有优秀文化成果才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世界上拿不出真正优秀的文化成果,文化影响力就缺乏载体,甚至无从谈起。因此,要提升我们作为文化大国的世界影响力,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扎扎实实推出那些能够被世界广泛认可的优秀文化成果,这就要求我们集中精力向世界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成果和真理表达。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唯有如此,才能为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贡献应有的力量。(单霁翔)

信息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