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务公开>建议提案>人大代表建议
索引号: 592878027/2021-78569 组配分类: 人大代表建议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发文日期: 2020-12-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赵红梅等代表提出的《关于鼓励居民参与义工活动的建议》答复(第126号、127号、128号、129号、130号)

发布日期: 2020- 12- 15 15: 30 浏览次数:

赵红梅代表提出的《关于鼓励居民参与义工活动的建议》(第126号)答复;

在我国“义工”基本上等于“志愿者”,只是各地习惯叫法不同而已,志愿服务或义务工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体现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志愿服务已经参与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志愿者已经成了一个涵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层次、有上亿人的庞大群体。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不断改进,老百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断提高,政府各部门和民间的志愿者队伍逐渐壮大,参与社会服务的领域越来越宽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实名注册志愿者超过1.6亿人。从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到文艺志愿者、医疗志愿者、环保志愿者、科技志愿者等,志愿者年龄层次更加丰富,人员构成更加多元。您提到能否对义工活动进行规范化,作为政府养老措施的补充。对我们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也是近年来我们关注和探索的重点。

一、制度层面,对志愿者服务逐步规范

2016年以来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志愿服务条例》从法律层面保障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确立志愿者招募条件、管理体制、权益保障、活动规范、促进措施、法律责任等重要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行为,民政部建设了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为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管理部门提供实名注册登记、活动搜索报名、人员招募录用、服务时间记录、证明查询打印、数据统计分析等志愿服务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服务,依托该系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档案可以实现永久保存、全国联网。2019年越城区颁布《村(社区、居)志愿者管理规范》,立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依托“网格式联系、多元化服务”管理体系,规定了越城区村(社区、居)志愿者管理的术语与定义、机构与职责、注册与管理、权力与义务、服务范围与重点对象、考核与保障等内容,内容囊括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全方面全过程,有效规范越城区村(社区、居)志愿者管理,完善、优化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同时对实行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常态化建设,逐步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形式创新上对志愿服务的有序开展长效发展作出了一些探索

这些年越城区一直在努力探索创新志愿服务管理模式,发挥驻社区单位党员、两地报到党员干部、热爱社区公益事业贤达人士的作用,挖掘多种类别志愿者团队,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以党建契约化为引领,发挥党员干部“两地报到,双岗服务”活动作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和所在社区签订“人人契约”,志愿服务协议,认领志愿服务项目与“微心愿”,参与治安联防、邻里互助、矛盾调解、慈善救助、垃圾分类引导等志愿服务。2016年越城区以创建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将周礼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感情理念作为创新理念,从地缘联系着手,以“互联、互助、共建、共享”为宗旨,搭建社区“五邻社联合会”交流互助平台,链接和激活散落的本土资源,以组织化形式在区域内开展活动、服务、参与社区治理,达到增进邻里感情、减轻社区负担、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新格局的目的。2019年在省级实验区基础上,以“契约化推动共建共治、五邻社链接社会资源”逐步走出一条“一约一社一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之路。将社区居民不同兴趣缘和利益诉求为进行再组织化,重构熟人社会,增进邻里关系凝聚共治合力,引导组建各种类别备案组织,通过培养领头雁增加团队凝聚力撬动整合社区资源有效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同时通过借鉴社区商社联盟理念,线上搭建五邻社“益起来”志愿者服务激励平台,将社区志愿者服务内容、时间转化为积分值,引入67家涵盖酒店餐饮、健康养生、日用百货、教育培训、汽修保养等八大类的连锁零售、服务业实体,提供物质兑换、消费折扣、慈善捐赠等功能,实现信息支撑,社会资源福利与志愿者服务融合互动。各社区五邻社配套开展星级党员、星级家庭、星级志愿者评比活动,与物业公司对接,将志愿者积分与其家庭的物业缴费、停车、商场购物等优惠折扣挂钩的激励措施,推动“社区契约”落地生根,就志愿者服务规范有序、长效地发展作了有益探索。接下来,将继续研究和实践建立一套支撑社区志愿服务系统制度体系。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对社区治理工作进行关注并提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羊爱虹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第127号)答复

针对您提到“专职社区工作者按规定配置到位”的建议,根据《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发﹝20171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与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越城区实际情况,进行社区规模优化,整合社区资源,完善社区功能,全面提升我区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水平,后续对全区专职社区工作者编制数进行重新核定并及时对接人社局,启动今年下半年专职社区工作者招考计划,引进优秀人才充实社区干部队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专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针对您提到“专职社区工作者退休返聘的建议,2018年越委办出台《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了专职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要求专职社区工作者要严格党的政治纪律,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尽职尽责,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应退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在越城区城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于专职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核定相关问题解释》中提到现届期内任副职及以上且已达到退休年龄的人员,可根据工作需要继续返聘至换届前,已达到退休年龄的其他人员由各镇(街道)自行作出妥善处理,换届后,不再返聘退休人员。

针对您提到“专职社区干部退休一次性补助”的建议,在中共越城区委办公室、越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越委办〔2018130号)中提到“设立荣誉津贴”,今后对在社区连续工作满20年以上、连续考核合格且在社区岗位上退休的专职社区工作者,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特殊荣誉津贴,并发放相关证书。


 

杨红萍代表提出的《关于发展社区服务业的建议》(第128号)答复

针对您提到的“努力挖潜,切实解决社区服务必须场地”的建议,目前越城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因历史种种原因,虽能实现省级350平方基本标准,但仍有个别社区因无可拓展的资源,导致办公服务用房仍较紧张。近几年来区政府一直努力协调市、区两级机关事业单位腾空用房用于补充社区办公服务需求,确实也能解决一部分用房不足问题,今年全区层面开展社区规模优化,将115个城市社区调整为101个社区,通过规模优化整合利用散落的社区资源,也是一项推动社区办公服务场地和设施改善的有效举措。关于新建社区,根据《关于印发越城区行政区域住宅小区社区配套用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绍政办发〔2013179号)文件精神,按不低于社区住宅总建筑面积的2‰,且每个社区的配套用房面积不低于350平方米进行配置。2000户以上社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5平方米配置。新建住宅小区社区配套用房设立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应设有不少于60平方米敞开式服务大厅。新建小区在移交时,由属地街道和民政局一同审核社区办公用房,按照每个社区的配套用房面积不低于35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移交,但由于此项尚未列入规划前置,移交用房的有效利用存在一定弊端,需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和科学设置。

针对您提到的“精心谋划,合理设置社区服务项目”的建议,越城区以服务为根本,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一方面以党建为引领,加强对社区服务组织的引导,在深入调研基础上了解社区服务业发展难题,为社区组织成长提供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对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依法予以登记,对尚未达到登记条件,但社会发展又迫切需要,且主要在社区范围内活动的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越城区以五邻社+契约化为主题,探索实施公益创投,运行政府、社会、市场购买服务,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服务门类齐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较高的社会服务组织,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居民群众需求。

针对您提到的“优化配置,实现服务的针对性和均等化”的建议,目前越城区职业管理服务中心开展的职业培训,有相当一部分利用社区、村党员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等场地,组织社区、村周边符合培训条件的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中、西式面点、茶艺、烹饪、育婴、养老护理等。近三年来已培训13698人,培训为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技能拓展等提供了帮助,并依托社区,有效拓展了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下一步,将联合社区和其他部门,开展受众更广、频次更高、内容更多的培训服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也可通过与第三方合作,提供更加符合社区广大居民需要的个性化服务。

针对您提到的“加强引导,吸引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建议,2016年越城区以创建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为契机,将周礼的“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感情理念作为创新理念,从地缘联系着手,以“互联、互助、共建、共享”为宗旨,搭建社区“五邻社联合会”交流互助平台,以组织化形式在区域内开展活动、服务、参与社区治理,达到增进邻里感情、减轻社区负担、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创新社区治理与服务新格局的目的。2019年在省级实验区基础上,以“契约化推动共建共治、五邻社链接社会资源”为实验主题晋升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并逐渐走出一条“一约一社一体”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之路。以党建统治,契约化为手段,链接盘活散落的社区资源。将社区居民以不同趣缘和利益诉求进行再组织化,重构熟人社会,增进邻里关系凝聚共治合力,挖掘多种类别志愿者团队,通过培养领头雁增加团队凝聚力,从“三社联动”走向“社会联动”,努力将社区打造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互动互助互惠共同体。



 

周关潮代表提出的《关于未来社区建设方面的建议》(第129号)答复

越城区以习近平总书记党建“契约化”共建的重要批示为指引,以 “五星达标、和美家园”为抓手,在社区硬件配套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以社区文化为落脚点打造不同的‘和美社区’品牌,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目前存在部分社区居民邻里关系淡漠,文化交流缺少,归属感不强的现状,越城区组建 “五邻社”联合总会,充分发挥驻社区单位党员、两地报到党员干部、热爱社区公益事业贤达人士的作用,有效地链接、盘活社区各项资源,提高居民组织化程度,激活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动力,截至目前越城区实现了101个社区全覆盖。“五邻社”根据当地社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增进居民邻里感情,丰富业余生活,让居民更有归属感和舒适感;开展各种便民服务,如提供商贸服务、消防讲座、法律咨询、健康医疗、家政服务等为居民提供便利。同时“五邻社”通过组建自管小组,破解小区内安全消防、车辆停放难、绿化保洁等治理难题,有效地释放基层社会多方参与治理的潜力,提升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水平。

针对您提到的“提升关爱空间,使养老服务接地气”的建议,从2014年至2019年,全区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34家,其中社区97家,村237家,累计建设资金补助1.2亿元,主要为健康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就餐、配送餐等服务。根据《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深化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对于9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补贴,每人每月补贴不低于200元。就您提到借鉴越城区府山街道府山社区开办老年食堂的做法,目前越城区多措并举,推进助餐、配送餐服务。一方面整合资源,扩大就餐网点,以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委托社会餐饮企业配送餐等为依托,为周边居家养老的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提供集中就餐、送餐上门等服务,解决居家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另一方面规范服务运行,各类老年食堂、助餐点、助餐和配送餐服务机构均要建立规章制度,并做到食品经营许可证、健康证、收费价格以及对老年人的优惠、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承诺书、举报电话上墙公示。同时强化监督管理,要求各类老年食堂、助餐点、助餐和配送餐服务机构建立台账。定期对老年食堂、助餐点、助餐和配送餐服务机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截至目前,落实助餐、配送餐点211个。



朱建江代表提出的《关于解决朱家岙村老年人养老保险的建议》(第130号)答复

目前朱家岙村已享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210人,在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的93人。年龄偏大的居民建议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02011日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有9个档次可选,缴费年限15年(到龄可一次性补缴15年)。届时到达退休年龄(没有职工待遇或其他地方领取待遇的)均可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