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炎代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绍兴方言保护的建议》(第141号)答复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乡愁,更是回家的路。方言作为一种地方文化,能表达出所在地域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式、社会特性和历史变迁。绍兴方言是绍兴文化传承的标志性载体和工具,也是绍兴地域文化的源泉,理应得到理性保护和传承。
一、申请认定绍兴方言相关非遗项目和传承人
为更好保护和传承绍兴方言,已于2006年7月将绍兴方言申报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与绍兴方言相关或由绍兴方言衍生的非遗项目还有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摊簧、绍兴平湖调、绍兴宣卷、绍兴目连戏、绍兴童谣、越谚等,都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进行保护。胡兆海、宋小青、陆纪生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将绍兴方言及相关项目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和推广。
二、坚持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重的政策
一直以来,我们都实行推广普通话与保护方言并重的政策,肃清认识误区,让群众明白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灭方言,而是为了更好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一方面,我们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学校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坚持学校普通话的法定地位,使普通话基本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另一方面,我们重视绍兴方言的传承和保护。要求学校上课用普通话发言,而课间多用绍兴方言交流,倡导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和方便使用绍兴方言的领域,多用绍兴方言进行沟通交流。
三、鼓励学校开发绍兴传统文化校本教材
近年来,区内学校深入研究本土文化,编写绍兴方言文化有关的校本教材,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如秀水小学建设了绍兴民间文学馆,开发了《绍兴民间文学》校本教材。富盛镇中心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爱莲花落》,并开设曲艺校本课。北海小学《诵读经典 品味越韵》、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三味书屋 经典古文美读》、蕺山小学教育集团《蕺山新书院国学读本》、鉴湖街道中心小学《唐诗百首诵鉴湖》等自编校本教材,收录了多首绍兴本土童谣等。各校利用晨读、午诵或者诵读小课时间开展校本教材的教学、诵读,并利用教学节开展本土文化课堂教学展示。
四、鼓励学校开展绍兴方言相关非遗传承活动
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绍兴方言歌曲传唱活动,组织区艺术节、经典诵读大赛、小师爷讲故事等比赛。同时鼓励学校组织开展听方言戏曲、唱方言歌曲、诵方言童谣、演方言节目等活动,在下一代心中撒播绍兴方言的种子。如富盛镇中心小学开设稽山少儿曲艺社团,聘请倪齐全等文化曲艺干部为外聘老师,对社团学生进行绍兴方言和莲花落教学。开设“师爷说新闻”“曲苑莲歌”两个校园广播栏目,让学生用绍兴方言讲新闻,演唱绍兴莲花落。在塔山小学、车恂如小学设立平湖调教学基地,定期安排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面授,设立曲艺类综合性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地方曲艺研学游活动。
五、注重绍兴方言的多方位社会传播
倡导传统线下传播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鼓励民间茶馆、书舍等进行评话、莲花落、平湖调、绍兴大书等演艺。目前,闲园书场、越州书苑定期开设上述曲艺类专场演出。越州书苑2019年全年举办相关演出近300场、绍兴方言研学游活动30多场。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助推绍兴方言的传播。以方天为代表的绍兴方言发音人用通俗易懂的、风趣幽默的方式生动讲述绍兴方言历史、文化、特殊词汇,并结合鲁迅作品中独具绍兴方言特色的表述来重新解读,其系列短视频获得近270万的点赞量和较高的关注度。在今年6月,区文广旅游局依托“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题拍摄以“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为主题的“云博物馆”,开设四条展线,用绍兴方言对外展示越城古迹、历史文化,领略越城文化自然之美。
在今后的保护和传承中,我们会更注重于增进绍兴市民对绍兴方言文化底蕴的认识,激发绍兴市民对家乡的热爱、提升使用绍兴方言的自觉性,传承和弘扬绍兴方言地方文化。
答复单位: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
代表对办理态度表示:满意 代表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
劳光亮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重视学前教育、特色教育管理和规划的建议》(第142号)答复
一、多渠道加强监管
一是除年检外,我局利用“安全双管制”,发动机关干部,每年对所有机构进行2次的消防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二是发挥“网格化管理”作用,委托区属公办中小学教师对机构的教学业务进行抽查,监管。三是不定期地联合属地镇街、市场监督等部门对机构进行走访和抽查,形成了多部门参与,协同管理的局面。四是通过学前教育发展合作圈、教研共同体等引领,带动了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不断提高。2019年我区修订了民办幼儿园系列管理文件,并通过“规范一批、过渡一批、取消一批”的方式,有效提升幼儿园规范办学的水平。
二、全方位引进品牌机构
目前,新东方、朴新、学而思、美联英语等全国连锁品牌机构都在越城区设有办学点,其中新东方、朴新已在我区各有5个校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校外培训的规格和质量。落户在镜湖新区的菲索国际幼儿园已于2019年3月招生开办,博雅国际学校中小学部2019年秋季招生开办,幼儿园部将于今年秋季开学,落户在侧水牌区域的上海虹桥国际学校也在接洽中,这些高端民办学校的开办,将进一步满足群众对入园入学的多元化、高端化需求。
三、适时推动教育综合体规划
教育综合体不仅能够提供一站式教育培训服务,满足家长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同时通过相应管理机构的专业运营,也能减少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一定程度破解目前教育培训机构星罗棋布、场地设施硬件不足、管理标准不高等问题。但由于教育综合体并不只是集中一些培训机构就能形成,而是需要对机构、学科领域等进行相互整合,从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因此在规划建设、运营团队、品牌加盟和其他业态互补等方面,需要政府借助建设商贸综合体的模式,做好顶层设计。我局将加强对教育综合体建设的调研工作,积极做好规划、建设等部门参谋,促进越城校外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周 瑾等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东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异地新建的建议》(第143号)答复
绍兴市卫计委早在2016年6月就把卫生院异地重建计划作为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列入《绍兴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绍市“十三五”规划办〔2016〕11号)建设项目。随着东湖街道则水牌区块棚户区改造工程的持续推进和上海虹桥国际学校的入驻,中心也即将面临拆迁,新院建设已提上议事日程。目前我局已向区政府提出初步迁建方案,新院拟选址于于袍中路以东,会龙大道以西,东湖小学以南,土地性质为建设用地,占地约13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设置床位160张,预算总投资1.2亿元。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努力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争取新院能尽快启动建设。
周尧英代表提出的《关于公共场所增设AED急救设备配置,普及CRP急救技能,提升院外急救能力的建议》(第144号)答复
针对建议一:
2017年,《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绍兴2030实施计划>的通知》(绍市委发〔2017〕51号)中确定了我市AED出台配置比例及科学谋划投放布局的方案,即到2030年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累计达到60%,公共场所每万人自动化体外心脏除颤器(AED)配备达到1—2台。根据该计划,2018年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中将在公共场所配置AED列入,区红十字会也自此起连续三年实施AED配置方案。
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已在越城区配置AED共88台,2020年继续配置28台,到2020年底,越城区AED配置台数将为116台。目前越城区户籍人口数为82万,虽已达到“健康绍兴2030”的投放比例,但与国际先进水平配置相比还是存在距离,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下一步,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将积极对接相关部门,努力实现重点区域AED配置全覆盖,提高急救硬件水平。
针对建议二:
区红十字会自2013年起,开展救护培训进“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五进活动,并同步普及AED知识,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共开展救护员取证培训1.21万人,普及培训10.56万人次。
一是加强AED操作技能考核。自2018年开展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以来,区红十字会在救护员课程中加设AED操作技能考核,共开展AED技能培训88场次,4078人次。目前所有配置单位的工作人员都完成16课时的上门培训,基本实现窗口、一线、后勤工作人员全员取证。
二是联合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区卫健局、区应急局、区总工会等部门建立培训合作机制,将红十字救护培训内容纳入了机关周一夜学、千场健康教育讲座、安全管理员课堂、职工大讲堂等内容。其中机关干部培训34期,取证538人,普及706人;消防员培训14场次,专职消防队员取证244人,微型消防员取证342人;企业职工培训102场次,取证1622人,普及2432人。
三是联合区教体局,下发《关于加强学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将教师救护员取证培训纳入对各校年度考核,学生普及性培训列入教学计划。截至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对区教育系统培训救护员近5000人次,教师救护员持证率近90%。高校急救培训工作一直由市红十字会在负责开展。从市红十字会处获悉,应急救护培训已纳入高校学生必修或选修课程进行学习,培训合格后,授予素质拓展学分、院内学分等,据统计,自2011年起已累计培训大学生救护员2万余名。
下一步,区红十字会结合今年公共场所AED配置和“健康越城”的工作部署要求,继续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推广CPR+AED操作技能培训和普及,完善培训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拓宽培训覆盖面,在农村文化礼堂、高危企业等推广救护培训,尤其对配置AED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将特别进一步强化考核。
针对建议三:
经与区建交局对接核实,增设AED急救设备涉及到设备购买,但目前正在开展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并未涉及相关设备采购。但将在小区改造过程中统筹考虑,预留适宜的空间,以备今后增设AED等急救设备有场地安放。对于新建小区,则建议由规划等相关部门落实小区配置AED设备要求。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越城分局对接,新小区配套设施设置职能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下一步,区红十字会将向市红十字会汇报,请市红十字会和市级相关部门协调沟通,争取将AED纳入小区的配置要求。
此前,区红十字会已开始在社区进行AED配置试点工作,书圣故里、龙洲花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府山街道越都社区都已有配置或正在计划中。下一步,区红十字会将对配置点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和周边群众做好AED技能的普及,让更多人敢用、会用。同时在相关费用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将小区自行配置的AED纳入云智能平台管理,通过AED设置点志愿者、供货方技术人员、区红十字会管理人员三类人群,定期对AED的存放、使用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第一时间进行耗材更换或维修。
针对建议四:
自2018年开展公共场所AED配置工作以来,区红十字会积极开展以下几方面宣传:一是通过绍兴日报晚报、新闻电视等媒体宣传AED配置工作和知识信息,在区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城市服务—急救服务”版块向公众展示AED的位置。二是在每台设点AED设置宣传显示屏,循环播放AED使用方法。三是联合市红十字会在公共场所开展AED技能演示,三年来在银泰商城、世茂广场、鲁迅故里景区多次举行AED应急施救宣传演练。
下一步,区红十字会将继续丰富宣传方式,营造“救”在身边浓厚氛围。一是通过短信方式将AED相关知识发送至重点人群(医务工作者、救护员和设点单位附近群众)。二是在今日越城APP、绍兴文化影视频道投放AED宣传片。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场所AED使用管理制度,与设点单位签订AED管理协议,加强对配置单位的监督,做好AED及机箱的日常使用维护管理工作,确保关键时刻发挥好“救命神器”的作用。
周姣娥代表提出的《关于建设越城区老年大学的建议》(第145号)答复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越城区老年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发展老年教育,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意义重大。越城区委、区政府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老干部管理服务工作,当前在建设首位度中心城区的背景下,为进一步满足广大离退休干部学习的需求,建立越城区老年大学已被提上日程,选址等相关工作正在积极谋划之中。
在越城区老年大学未建成之前,积极鼓励越城区的离退休干部报读市老年大学,凡户籍在绍兴市主城区,女性年满50周岁、男性年满55周岁,80周岁以下,身体健康的老年朋友均可参加报名。同时,市老年大学坚持多元共建,推进老年大学教育途径方式改革创新,目前“绍兴掌上老年大学”App设有时政教育、文史国学、书法绘画、医药保健、戏曲音乐等10个学习栏目,课程视频达1500余个,基本达到全市老年人足不出户免费接受老年教学的目的。
另外,市老年大学在孙端镇、陶堰镇开设分校2所,在秦望社区、书圣社区、龙洲花园社区、罗门社区、望花社区、中成社区、天境社区、越西社区、市退管处、文理学院、市福利中心、福利院开设教学点12个,现有34个班,课程包括音乐、舞蹈、保健、越剧、绍兴鹦歌戏、二胡、葫芦丝、剪纸等,学员达2000余名。日前,按照市教育局、市委老干部局要求,为尽快启动我区老年建设任务,特制定了2020年老年教育建设相关工作方案,2020年全区将新增老年学位7800个,新建迪荡街道云东社区老年学堂。
今年,越城区委老干部局将继续加强上下对接,积极完善和创建“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将老年大学不断向镇街、社区(村)延伸,在基层建立教学点,打出“组合拳”,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