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梨等3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引导初中学校重视学业成绩后30%-40%学生学业质量的建议》(第146号)答复
根据《绍兴市教育局关于公布2020年市区高中招生实施办法的通知》(绍市教〔2020〕26号)精神,中职学校取消了往年在实行的4月份批量自主招生,所有初中毕业生均须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考,下同),以中考成绩毕业升学。中职学校招生分为两类:一是统招生,指在中考后通过填报志愿方式与普高进行统一录取。二是双向选择招生,指在统招结束后中职学校若有招生计划余额,可通过学生与中职学校双向选择的方式录取。故此,您不必再担心初中学校放弃学业成绩后30%一40%学生的学业质量,放松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业监督。
同时,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印发《浙江省中小学生减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教基〔2019〕86号)精神,各县区要规范区域和学校组织的考试评价,不对外公开考试成绩和排名,要坚决纠正片面的教育政绩观,严禁将升学考试情况与教育部门、学校及个人的考核、绩效、奖励挂钩。故此,绍兴市教育局“五星达标”评价指标和越城区中小学年度考核方案中均没有将中考成绩列入学校业绩考核。
李妙芸代表提出的《关于提高中小学教师中高级岗位职称比例的建议》(第147号)答复
衷心感谢您对越城区教育事业的热心关怀,对教师队伍建设关注。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绍兴市人社局、教育局根据省人社厅、教育厅有关精神,在2019年下半年对中小学副高级、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做了适当调整。其中副高级教师结构比例,初中从30%调整到35%,小学从10%调整到15%;中级教师结构比例,初中从47%调整到50%,小学从51%调整到56%。
越城区也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2019年底,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2020-2022年)》(越委〔2019〕68号)文件,实施“三名工程”,选树一批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名教师,制定星级管理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设立人才津贴,落实优先待遇,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激励机制。
对于中高级职称比例调整问题,我局一直在向市级相关部门反映。由于县(市、区)人社、教育等部门没有中高级职称比例调整的权限,目前我区难以自行调整职称比例,对此还请您理解。今后,我们将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向有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适时调整职称比例,进一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越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李妙芸代表提出的《关于在学校周边公共场所、公交站台设置公共自动借书机的建议》(第148号)答复
在学校附近、培训机构聚集的公交站台,设置公共借书机,从而为学生阅读提供方便,营造更佳的阅读氛围,这个建议以提升城市的品位和文化气质为出发点,倡导为百姓提供便利的文化服务,贴近学生及群众生活。
我局经过前期调研摸排,在建议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原因有以下几点:1.目前绍兴市级以及各区、县范围内都未在公共场所、公交站台等地设置城市公共自动借书机,经对周边有使用该类自动借书机的城市询问调研,反映在实际使用中的效果并不理想,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设备的日常维护、图书更新、归还操作以及污损图书的监管处理。2.公共自助借书机因其借还设备的局限性,容易出现一些不是公共图书系统中的书籍被还入,甚至上架被借阅的情况,这无形中给非法出版物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传播通道,将造成十分严重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越城区文广旅游局着力于构建新型公共图书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总分馆模式,打造“全民阅读书香城”,截至目前已初步形成区图书馆总馆+14家乡镇(街道)图书分馆、城市书房的格局,这些场所分布于越城区各方位,选址经统筹考虑和科学规划,配套有图书自助借还系统、门禁系统、监控系统等,具备智慧化图书借阅功能,实现全市通借通还,并有专人管理运行。除满足读者阅读、借阅、查阅等服务外,还定期开展好书推荐、阅读沙龙、讲座等活动,满足群众家门口就能看书的愿望,受到了市民的极大欢迎。
今年我们计划再建成开放2家树兰城市书房,并试点建设全市首家农村书屋,其中1家城市书房选址拟在一中初中部和鲁迅小学附近,1家选址拟在镜湖幼儿园附近,将为孩子们的阅读、借阅提供更多、更佳的公共场所。越城区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资源辐射作用,进一步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周鹏飞代表提出的《关于弘扬乡贤文化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建议》(第149号)答复
乡贤文化作为扎根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以乡愁为思绪、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以乡村为空间,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安居乐业为目标的一种文化形态。
越城区人杰地灵,古往今来贤达辈出,具有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周恩来、鲁迅、蔡元培等先贤事迹至今为当代人广为传颂,近年来更是先后涌现出车越乔、鲁家贤等一批“当代乡贤”。越城区委统战部依托越城丰富的乡贤文化,深耕“同心·越城”品牌,开拓统战工作新阵地,为高质量建设“三个越城”、奋力打造全市首位度中心城区,汇聚起建设“重要窗口”的“乡贤力量”。
近年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主要是:
一、办好大会,把品牌亮出来
2018年以来,越城区深耕“同心·越城”品牌,连续两年举办“同心·越城”大会,以“同心·越城”为宗旨,围绕“联络、联谊、发展”主线,与广大越城乡贤共叙越乡情谊,共鉴越城巨变,共绘美好愿景,取得圆满成功。两年来,借助“同心·越城”大会这一统战平台,新乡贤给越城带来许多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新项目,更好地为越城发展聚心聚力聚智。大会组委会还专门制作了《越城》画册、《越城》宣传片、《越城区投资指南》《诗词咏越三百首》等宣传资料,全方位、多渠道展示越城发展的新气象、新面貌,两届大会累计签约投资项目总额达458亿元。“同心·越城”大会已成为海内外越城人共交“朋友圈”、共筑“同心圆”、共传“好声音”的重要平台。
二、建好组织,把人员聚起来
建立健全越城重要乡贤、战略合作伙伴数据库,截至目前入库乡贤2397人。以镇街为主体培育建设新乡贤联谊组织,截止去年年底,实现全区镇街乡贤联谊组织全覆盖,83个村(社区)建立了新乡贤联谊组织。完善新乡贤联谊组织的组织构架,根据成员在建言献策、产业兴旺、纠纷调解、乡风文明、公益慈善、生态环保等方面的特长,设立若干功能性分支机构。根据各镇街实际,合理确定新乡贤联谊组织规模和成员的吸纳重点,注重发挥优秀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乡贤联谊组织的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
三、建好机制,把感情联起来
建立联络联谊机制,组建新乡贤微信群、建立乡贤代表人士结对联系制度等多种方式,加强镇街、村社区两级领导干部与乡贤代表的联谊交友。每年元旦、春节前后,区领导联系慰问海内外回乡代表人士及家属。建立参事议事机制,畅通乡贤参与中心工作、服务民生实事的渠道和途径,提高乡贤参与共建共治的意识和水平,每年区“两会”期间,邀请在外重点乡贤代表列席区政协会议;建立定期活动机制,加强内引外联,设计形式多样的主题论坛、专题研讨会、沙龙等活动载体,邀请越城乡贤积极参加,如组织参加集成电路高峰论坛等。
四、搭好平台,把作用发挥起来
集中精力打造乡贤工作“三大工程”。一是打造乡贤回归工程。利用越城区的资源优势和广大乡贤的资金、智力、人脉的综合优势,谋划建立新乡贤产业园,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活动。二是打造乡贤共建工程。引导成功企业家反哺社会,积极投身公益慈善活动和光彩事业行动。鼓励有条件的镇街建立乡贤馆,通过村企结对、合作开发等方式,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基层治理。三是打造乡贤治理工程。依托乡贤位置超脱、见识超群、威望较高等影响力,由镇街出面不定期举行乡贤议事会,发挥乡贤在基层治理和重大项目建设中的“智囊团”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区各界乡贤直接出资参与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2000多万;以乡贤冠名的公益基金2只,累计金额1500多万;乡贤回乡投资项目90余只,金额70余亿元。
五、建好阵地,让氛围浓起来
建好乡贤活动阵地,为乡贤日常联系交往、组织活动、参事议事提供必要的场地,增强乡贤归属感;建好乡贤文化展示窗口,打造“乡贤墙”“乡贤馆”“乡贤长廊”“乡贤广场”等乡贤文化展示阵地;建好乡贤宣传阵地,用好宣传平台,大张旗鼓宣传杰出乡贤代表,激发乡贤服务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意修缮好知名乡贤的老宅,优抚好他们的亲属,保留好他们珍贵的乡情;欢迎并帮助支持乡贤以及他们的亲朋、领导回乡探亲,为他们提供各种便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用统战思想指引乡贤文化建设,用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提升乡贤工作整体水平。一是加强政治引领。倡导爱国爱乡爱家思想,始终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选乡贤、用乡贤、弘乡贤的活动中。二是深耕乡贤文化。大力弘扬乡贤精神,把身边典型的人和事找出来,讲好“新乡贤好故事”。三是整合乡贤资源。有针对性地挖掘、整合区内外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才、党政干部等能人、贤人,大力充实乡贤资源,让乡贤文化更贴近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实际需求。
叶国荣代表提出的《关于要求夜间开放元培小学地下停车位的建议》(第150号)答复
元培小学新建工程设计时,按照人车分流模式建设了地下停车场,其主要目的有效保障师生进出校园安全,缓解教师停车难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学校地下停车场车位只有44个,无法满足学校周边小区盛鼎世家、信达银郡及御河湾等小区3000余户居民的停车需求,不能根本性解决停车难的问题,反而会造成更多的意见和投诉。
此外,即使通过相关方法安排了部分私家车在晚间临时停放,除了要改造3个出入口的设施、安排晚间管理人员等问题外,还会给学校带来其他安全隐患。一是私家车辆停放后,难以有效保证早上7点前离校,到时会造成学校教职工无法停车的问题。二是下学期学校班额预计增加到31个,学生人数达到1300余人,家长接送车辆激增,私家车辆进出学校停车场,会增加学校门口的交通压力,直接影响到西郊路的通行。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元培小学向周边居民开放地下停车位条件尚不具备,您的建议目前难以实施,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