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林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挖掘台门文化价值,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我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台门是绍兴独有的一种院落建筑形式,素有“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外加台门三千零”之说,我区文物古建筑中,除桥、塔、亭等,几乎都为台门建筑形式,也有更多的历史建筑、其他传统建筑保持着台门建筑的风貌与格局。针对当前各类台门建筑现状与利用条件,区文广旅游局会同相关部门已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一系列台门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
一、夯实文物台门建筑保护管理基础。
(一)建立完善文物安全责任制。落实越城区与镇街、镇街与村(社区)文物安全责任书签订工作,逐级明确属地文物保护工作职责,切实履行政府对文物安全的主体责任;以“一村(社区)一人”的原则,建立200余人的业余文保员队伍,开展文物日常巡查和一线文物保护管理;实施全区201处文物保护单位(点)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公告公示牌207个,坚持谁管理谁使用谁负责,充分发挥文物安全管理的社会监督力量。
(二)积极开展文物台门保护修缮。近年来,我局牵头按照保护文物真实性、完整性的原则,实施了国保单位吕府消防工程、省保单位鲍氏旧宅建筑群老宅部分抢修工程、市保单位谢家台门、邹家花园等修缮工程,并指导街道实施了市保单位邵力子、文保点南池民居等修缮工程,指导名城办牵头实施了市保单位孙清简祠、文保点朱赓故居遗址、冯亦摩故居等修缮工程,消除了一批文物台门建筑的安全隐患问题,提升了文物台门建筑的利用条件。
(三)不断强化文物台门保护监管。我区文物台门建筑几乎都为木结构建筑,且台门内居住人口密集,用火用电用气管理难度大,存在较高的火灾防控隐患。对此,我局会同区消防救援大队在历年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整治基础上,出台并对照落实《越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拉网式专项排查,共完成排查全区文物建筑276处,对个别存在不规范的餐饮经营、仓储、装修和擅自修缮等行为的单位进行督查整改。
二、促进台门建筑资源研究与利用。
(一)实施绍兴台门文化元素基因解码。台门是绍兴最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包含着建筑技艺、环境艺术和历史记忆,是绍兴建筑文化的“活化石”。我局专门组织专家组就绍兴台门这一重点文化元素开展物质要素、精神要素、规范要素、语言和象征符号要素等解码,对核心基因进行生命力、凝聚力、影响力、发展力等四方面逐一进行评价,并就当前实物保存较好的台门资源进行梳理记录,为绍兴台门的“用码”打好研究基础。
(二)开展台门建筑形象与文化宣传。绍兴台门中孕育和诞生了诸多绍兴名士,记录着鲜活的革命志士和近代名家风采,为扩大台门文化宣传,结合建党100周年庆典,我局筹办“红色印记”——越城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图片展,将展出革命文物22处,编纂《越城文物览胜·屋檐下》,共收录名人故居、府第民居、传统民居等台门建筑52处,并摄制了以“台门”命名的专题宣传片。
(三)深化台门建筑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局以名人故居、传统民居类文物台门建筑为重点,积极探索使用权捐赠和政府与产权人共同出资修缮后,由政府承租使用的利用形式,成功实践了省保单位陈建功旧居使用权捐赠,会同鉴湖街道与筠溪民居产权人顺利达成维修意向,组织实施了陈建功旧居布展、邵力子故居展陈提升等项目。此外,区农业农村局也在东浦村、尚巷村、安桥头村等5个省历史文化村落一般村中实施了一批古台门修缮,计划盘活云松自然村中3个古台门,打造具有书房影视、特色餐饮的主题台门。
下一步,我局将积极吸收您的宝贵建议,依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会同各相关部门(单位)及属地镇街,继续不断发掘台门文化价值,带动我区的美丽乡村蓬勃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文物台门保护工作。落实好镇街申报和我局统筹相结合的年度文物保护项目计划制定工作,积极发挥属地管理优势,使广大乡村地区的文物台门建筑能得到及时的保护维修;不断探索和实践私人产权文物台门修缮实施办法,以产权置换、公益捐赠、以用促保等形式,从源头破解私产台门保护维修难的问题;加大文物、消防、公安等部门的指导和执法力度,强化文物保护项目审查审批,对破坏文物、擅自修缮、文物构件盗卖等违法行为严肃查处,绝不姑息。
二是继续深化台门文化资源开发。结合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我区建设中心城区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深入研究与编制越城区“十四五”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片区旅游专项规划等,纳入民俗文化村建设、古村落保护利用、非遗传承体验等台门文化利用与传播内容,打造特色民宿、文创馆等台门文旅品牌,开辟可游、可品、可体验的台门文化研学之旅,带动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