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鉴湖街道将紧盯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抢抓发展机遇,善谋发展思路,以建设“稽山鉴水样板区”为目标,走成文旅农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持续加力,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再上新台阶。
抓手载体:聚焦资源、动能、文化、民生、生态五大方面,推动十个“一”项目建设,锚定“稽山鉴水样板区”建设目标稳步前进。
(一)坚持用好项目做大资源
1.围绕一条主轴汇南北。以解放南路为中心轴,借助绍兴地铁1号线交通带动优势,串联沿线成熟地块,加快推进做地推地工作。北部劳家葑站骆家葑村地块10.47亩,结合市立医院医疗资源,引入浙江安卓集团打造康医养一体的高端养老中心;中部南池站南池村地块13.1亩,引入禹社书画院,打造文化艺术中心;南部芳泉站筠溪矿150亩,加快对接恒基信通(浙江)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争取军工项目尽快落地;马园和南门新兴矿整治后,生态环境得到大幅转变,经进一步做地后可利用土地可达到450亩,配合地铁小镇拟打造高标准住宅区。
2.立足一个片区聚资源。坚持轨道交通的城市和产业服务功能,借助地铁小镇TOD项目虹吸效应带动产业集聚。加快盘活交通、资金、物资、人才等资源,会同市轨道交通集团加快889亩土地净地出让工作,围绕“地铁康养小镇”定位进行多业态招商以及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多层次开发建设,打造集商业、康养、居住、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芳泉-栖湖TOD片区”。
(二)坚持用新产业做强动能
3.升级一批产业促发展。坚持要素资源联调联配,写好黄池溇地块盘活后的后半篇文章,依托兆山建材、益森科技等传统龙头建材企业提升改造为契机,推动形成固废处置-水泥-砂浆、混凝土的建材产业链集群。积极推进兆山建材水泥生产线更新迭代,在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工业产值年增长20%;全面推动益森科技海绵城市砂浆项目、固废循环利用项目两大“绿色低碳”项目落地,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翻一番达到3亿元、亩均效益达48万元,有望助力益森科技成为全区首家北交所上市企业。
4.打造一个中心拉消费。坚持缺配资源招引筑巢,大力推动“镇域中心”商业发展。牢牢把握街道“南闲”定位,跳出现有传统工业产业等行业桎梏,加强商贸服务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宝利德奔驰项目、春欣大厦、南闲物业大楼、诚和大厦做深楼宇经济。立足南部交通枢纽大楼,与新三板上市企业浦辰瑞铂联手打造“小微型商业中心-栖湖广场”,吸引星巴克、麦当劳、亚朵酒店等知名连锁品牌入驻,填补镇域范围内无成熟商业中心的空白。
(三)坚持用大平台赋能文旅
5.重塑一个IP树标杆。融入稽山鉴水样板区建设,编制AAAA级景区镇创建规划,为街道贯彻越城区南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发展战略提供遵循。作为鉴湖山水资源集大成者,重塑秦望文化古村形象,深度挖掘秦望村唐诗文化、古越文化等文化基因,借力深圳奥雅启动秦望十里筠溪、娄家传统居民开发项目,联合绍兴市文联兰亭书会实施秦望李斯石刻再现工程,联手杰出乡贤顾永江打造“秦望元旦开笔”文化品牌,联动周边镇街串联资源、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山水文化休闲新IP。
6.建成一批试点促全域。整体提升乡村环境风貌、文明风貌、特色风貌,促进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坚持片区式、差异化的未来乡村打造模式,探索“企业投资+村集体分红”运营模式,所有商户统一纳管,实行一站式消费、一站式结算,推动坡塘云松村从网红村扩容升级为旅游区;推动乐善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指导王家葑村打造以博爱、善治为核心的区级先行村。依托坡塘、王家葑双示范叠加效应,辐射带动更多村庄创建未来乡村。
(四)坚持用强服务惠优民生
7.贯通一链服务便民生。立足文化休闲、康养旅游产业战略定位,同步提升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能力。保障绍兴市立医院二期建设项目顺利开展,新建“平战结合”呼吸道传染病楼,增强全市传染病专业救治力量,提升绍兴市公共应急卫生事件处置水平;推进鉴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项目,提升基层医疗保障能力,构建“15分钟医疗服务圈”;推进绍兴市殡仪馆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加速落地,从康养服务到殡葬服务,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8.注重一网管理优形象。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宜居宜游城市环境。按期完成亚运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打造栖凫路高品质美丽示范街,提升城市门户形象。按照“网格化、街长制”工作要求,落实定岗、定人、定责、定时、定格工作模式。依托宠物犬证服务平台,建立“城管+物业”联管机制,破解流浪犬难管失管痛点。以“养犬一件事”为切入口,结合大综合一体化执法改革,提升基层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水平,实现城市形象品质根本改观。
(五)坚持用精治理护好生态
9.守好一个站点保蓝天。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根据季节与地形关系,进一步深化“一点一策”精细化管控方案。加强建筑工地、道路扬尘、工业企业排放、秸秆焚烧等面源污染源头管控,对所有扬尘源实行三色动态管理,落实专人监督。加强数字化改革,利用高位瞭望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小微站点等技术支撑,做到区域联防联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国控站点PM2.5、臭氧、AQI优良率等关键指标明显好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10.护好一片水域美环境。深入推动“五水共治”迭代升级,加强河湖库保护,推进幸福河湖、美丽山塘建设,推动水环境质量稳定向好,保障新三江闸排涝及配套工程加速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水域546亩(栖湖水域440亩)、可蓄水82万立方,极大增强越城区南部的防洪排涝能力,为下游古城减轻防汛防洪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