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总结 > 十二五及以前【已归档】
  • 信息索引号:

    592878027/2011-85318

  • 组配分类:

    十二五及以前

  • 发布机构:

    区政府办公室

  • 发文日期:

    2011-11-14

  •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 文件编号:

    越政办发〔2011〕94号

越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 2022- 05- 05 09: 29 浏览次数:

越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一)文体政策有了新保证

(二)阵地建设有了新拓展

(三)文体创建有了新示范

(三)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

(五)特色活动有了新亮点

(六)体育成绩有了新突破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文体事业发展优势

(二)文体事业发展新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标志

(一)总体目标

(二)主要标志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抓基础,实施文体设施建设行动

二、抓创建,实施文体品位提档行动

三、抓队伍,实施文体队伍培养行动

四、抓特色,实施文体内涵深化行动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城区文体职能

二、加大投入,确保文体事业快速发展

三、落实政策,完善文体建设考核机制

四、创新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体活力


 

越城区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专项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越城区以建设文化强区为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体育锻炼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城区文体阵地、文体队伍、文体活动建设,大力发展社区文体、集镇文体和村落文体事业,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一)文体政策有了新保证。为全面实施“文化活区”战略,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体政策,以确保我区基层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2006年出台了《越城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十一五”规划》(越委办〔2006100号),2008年出台了《越城区实施“文化惠民”行动计划(2008-2012)》(越委办〔2008101号),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越委办〔200933号),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区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政策的保证。

(二)阵地建设有了新拓展。一是区文化馆正式建成。2005年租赁蕺山街82号面积达1600余平方米的尚德当铺,建成区文化活动中心。2009年,成立了越城区文化馆。二是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全面达标。东湖镇、北海街道、皋埠镇相继建成了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中心;鉴湖镇、蕺山街道改建文化活动中心面积1500余平方米;府山街道改建800余平方米文化活动用房,同时整合党员活动中心及街道活动室;塔山街道、城南街道通过租赁、共享等途径,完成镇(街)文化站建设。三是社区(村)文化活动中心不断完善。全区社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抓住文化惠民东风,共完成50余个文化惠民项目建设,累计改(扩)建面积15000余平方米,投入资金一千余万元,使活动室面积更大,服务功能更全,全区社区(农村)文化活动中心面积为45375平方米,每个社区(农村)平均297平方米。同时通过共建、共享、挂牌等途径,把市区的大小广场、小区会所、环城河滨公园及学校、企事业单位现有文化设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5年来共创建文化角27个。

(三)文体创建有了新示范。一是体育创建全面开花。十一五期间,鉴湖镇、东湖镇、皋埠镇相继投入大量经费,改善农村体育阵地建设,实现浙江省体育强镇全覆盖。蕺山街道改建原蕺山中心校操场,建成体育健身苑,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五年来,共成功创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4个,省级体育俱乐部街道1个,省级村级俱乐部8个,省级社区体育俱乐部1个,省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个,省级小康体育村78个。二是文化示范锦上添花。成功创建省东海文化明珠1个;省文化示范社区2个;省文化示范先进村1个;市级文化示范镇街3个。

(四)队伍建设有了新发展一是发展文体协会2008年我区借助民间力量聚集文体骨干,成立了越城区文学艺术体育界联合会,下设区老年体育协会、区国际象棋协会、区乒乓球协会、区围棋协会、区书法家协会、区音乐舞蹈戏曲协会、区文学爱好者协会、区摄影爱好者协会、区桥牌协会、区篮球协会、区钓鱼协会等,同时各镇街也相继成立了文联,聚集优秀文艺骨干。二是加强队伍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途径,邀请区外文体专业团体等单位部门的领导专家对文体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举办群众文化辅导员培训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等,并选派文体骨干外出学习空竹抖法,参加省啦啦操培训等。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进社区活动,在市艺校、市群艺馆、市绍剧团等的大力支持下,选派30名优秀文化干部,组建文化指导员队伍,定期为越城区群众文化创作作品、辅导排演;绍兴艺校的200名专业水平高、文化素质强的文化志愿者组建的音乐、舞蹈、戏曲等7支文化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派遣结对的形式,对越城区300多名基层文艺骨干进行了专业的业务培训。东湖镇许杰波、鉴湖镇朱志明参与撰写的“浙江省新农村文化报告——来自118个行政村农村文化生活的田野调查”获全国群星奖。三是壮大文体队伍。全区现有文化示范户31户,文化体育队伍400余支,在册队员8000余名,基本形成了以专业文体人才、业余文体骨干、文体爱好者所组成的较为齐全的文体队伍。如塔山街道夕阳红环保骑游队、蕺山街道白马社区的越风扁鼓队、北海街道西小路社区的铜管乐队、府山街道越都社区的秧歌队、城南街道育才社区的鼓舞队、名人广场的大型舞蹈队、东湖镇的龙舟队等,经常活跃在社区里弄和公园广场,成为城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带动者,为城区群众文体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五)特色活动有了新亮点。一是节日品牌已经形成。两年一届的越城区文化体育节,主题新颖,活动丰富,已成功举办五届。以“邻里相亲”为主题的一年一届的越城邻里节,从“邻里学”、“邻里乐”、“邻里情”、“邻里助”、“邻里颂”等五个方面着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教于乐,让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寂静的楼道热闹起来,有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同时越城区读书节,端午节越城区农民龙舟赛、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千人排舞比赛等节日活动此起彼伏,广泛开展。特别是2010年元宵节,成功举办的越城区首届社区元宵灯会活动,更是打响了节日的品牌,两天内融入蕺山街“赏古街花灯,品古越遗韵”的市民人数达10万人。活动由赏古街花灯、品飞檐彩灯、享雅趣灯谜、品风味元宵、展古越非遗等五大部分组成。活动还吸引了各大媒体记者的关注,绍兴本地媒体多次报道,还上了人民网以及浙江卫视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二是镇街特色初显端倪。为充分发掘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艺术资源和人文资源,提炼和打造越城民间文化精品,我们倡导的“一街一特色、一镇一特色”已初现端倪,如皋埠镇的吼山桃花节、东湖镇的农民龙舟赛、鉴湖镇的农民运动会、农民特色团队、城南街道的外来民工文化;塔山街道的越沪两地文化交流等。三是社区特色全面活跃。越城区经过多年培育,群众性歌咏活动特别活跃,每个社区基本都有自己的合唱队,特别是社区之歌,已经成为越城区群众文化的特色品牌之一。而作为新兴的媒体,网络又成为越城区的另一品牌。越城区利用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学校(鲁迅小学)的信息技术优势,投资30余万元,配备了共享工程的主机、硬盘等相关设备,建立“区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建成集越城区文体网、越城区文化馆网、越城区信息共享网为一体的越城区文化体育信息网。同时为每个社区建立了各具特色、功能先进的社区专网,设置了社区简介、党建信息、平安之窗、民政社保、科教文体、计卫环保、社团组织、在线服务等八大栏目。经过努力逐渐把社区网建成“群众文化的展示台、社区资料的档案馆、居民沟通的连心桥”。各社区还广泛利用节日等有利时机,紧紧围绕“七艺节”“越剧节”“祭祀大禹”“世界合唱比赛”等,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六)体育成绩有了新突破。积极开展以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为核心,以落实“学校体育艺术2+1项目”为重点的学校体艺工程,成功创建浙江省文体示范区。同时开展特色体育创建活动,越城区国际象棋特色尤为明显,5年来,共获得全国李成智杯冠军5个,亚军2个,季军1个,多次包揽浙江省少年儿童国际象棋锦标赛团体男女第一名,还培养出世界冠军丁亦昕,她于20106月晋升为女子国际特级大师称号。皮划艇运动员孟关良与队友合作,再次蝉联北京奥运会男子C2-500米项目金牌。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纵观五年的发展历程,越城区的文化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还有不少问题制约着我区文体事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体需求相比,与先进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体事业发展优势

1.区位一体优势。“一市一区”和仅有三个乡镇已郊区化的现状,使我区的文体事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市级部门文体资源的辐射力在我区得到有效拓展,必须紧紧抓住“区位优势”不放松。

2.错位发展优势。由于我区在文化方面没有专业剧团,体育方面也没有少体校等,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可以集中精力实施有别于其他兄弟县市的文体活动,侧重于群众文化与节会文化,侧重于群众体育与单项特色体育项目,努力打造我区独有的群众文体“金名片”。

3.借势合作优势。借“重抓本级”之势,借“外界可借”之力,积极争取市政府各部门对越城文体事业的更大支持,构建市、区文体资源的合作共享机制,合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

4.文体合一优势。充分利用文体合一的体制优势,整合文化、体育系统人才资源,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逐步向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拓展。

(二)文体事业发展新挑战

1.认识有待提高。由于文化工作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看不到文化工作潜移默化的作用,对群众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广大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关注不够,把群众文化看成是一种“软任务”,可抓可不抓,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设施投入、轻活动开展,重短期效应、轻长远效益的“三重三轻”现象,致使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整个群众文化的档次、效果仍有待提高。

2.功能有待完善。由于越城区特殊的体制,规划、土地、财政等方面职能不全,客观制约了我区公共文体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阵地建设中制约尤为明显。不少社区、城中村改建过程中,文体活动中心建设缺少场地,缺少经费,制约阵地建设发展。同时根据职能,我区主要涉及的是群众文化和群众体育,没有专业文体团体,导致专业文体干部缺乏,文体队伍建设难上档次。

3.政策有待落实。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文体政策文件,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要求没有得到全面落实。部分街道、乡镇以及社区(村)的文体设施没有达到相应标准。文体经费离“十一五”规划中“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文体阵地、队伍建设和文体活动的组织开展”有一定的距离。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十二五”时期我区文体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建设文化生态展示区为目标,努力改善城区文体阵地建设,不断培育特色文体团队,全面繁荣群众文体活动,逐步建成与越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群众文体服务体系,为构建和谐越城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标志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等、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文体强区,使全区人民文体生活丰富活跃,群众对文体生活的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成功创建浙江省体育强区。

(二)主要标志

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群众文体氛围更加浓厚;群众文化精品不断涌现;公共文体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对外文体交流能力进一步提升;市民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进一步提高。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抓基础,实施文体设施建设行动

一要完成越城区文体中心建设。二要大力推进基层公益性文体设施建设,争取全区80%以上的社区和行政村均拥有300平方米面积的文体活动中心,100%的社区(村)有健身点,到2015年,全区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以上。三要加强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全区各镇街在建有1500平方米面积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建、管、用并重”工作,进一步提高镇街综合文化站使用率和辐射力。四要完善区文化馆功能,调整馆内布局,增加馆内设备,争创省二级文化馆。

二、抓创建,实施文体品位提档行动

一要完善文体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举办越城区首届全民运动会,成功创建成为省级体育强区。二要创建省东海文化明珠按照“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管理规定、服务强化、保障有力、在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快镇街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工作,不断完善文化服务功能,争创省东海文化明珠。三要创建一批省、市文体示范镇街(社区、村),其中:绍兴市文化示范街道2-3个、省文化示范社区(村)4-6个、省农村(社区)体育俱乐部5-8个、绍兴市体育特色村3-5个。四要实现全区省小康体育村全覆盖。

三、抓队伍,实施文体队伍培养行动

一要成立区体育总会,新建7-10个单项体育协会。二要完善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建立健全区、镇街全民健身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协调,要充分发挥各级体育社团的作用,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工作。确保每个镇、街道文化站专职(其中1人可适度兼职)文体工作者达到2名以上。三要借势借力,建立农村文体干部队伍、拓展群众文化指导员队伍和群众文化志愿者队伍。完善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制度,培育一批文体特色团队。四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加快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各区有监测站、镇街有监测点,为群众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提供服务。五要继续抓好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四、抓特色,实施文体内涵深化行动

一要全面打造越城文体节、读书节、邻里节和全民运动会等传统节会品牌。二要弘扬以“我的节日”为主题的节日文化,深入开展每年一届的越城区元宵灯会、农民龙舟赛、排舞比赛等节日文化活动。三要提炼特色内涵,倡导“一街(镇)一特色、一居(村)一特色”。四要提升书法艺术、合唱艺术、国际象棋三大富有越城区域特色的群众文体项目品位。五要深化校园文化特色,争取涌现一批全国、省群星奖的校园文化作品。六要深化学校特色体育,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重点提升以国际象棋和跳绳为主的“一静一动”特色项目水平,加快绍兴市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点“落户学校”的推进步伐,提升游泳、乒乓球、短式网球、羽毛球、武术等传统项目水平,争取在省第十五届全运会获得佳绩。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不断完善城区文体职能

要充分认识文体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将文化体育工作纳入各部门今后五年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重视支持和参与程度。

二、加大投入,确保文体事业快速发展

要制定出台推动文体事业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并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大城区文体建设投入力度,建立配套资金,用于文体阵地建设、文体团队培育和文体活动开展。各镇街要贯彻落实越委办〔200933号文件,争取到2015年,人均达到10元以上。同时,要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通过项目招标等形式,切实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绩效。鼓励共建单位、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益性文体活动和设备设施建设的捐赠。

三、落实政策,完善文体建设考核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越城区实施“文化惠民”行动计划(20082012)》(越委办〔200810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的意见》(越委办〔200933号)及《中共越城区委、越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越城区体育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越委办〔201127号)等文件精神,抓好各项文体政策的贯彻落实,为文体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群众文体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责任制和重要议事日程。区级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在政策、资金、队伍、阵地等方面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形成工作合力。

四、创新机制,激发基层公共文体活力

要紧紧抓住越城区特殊的行政体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文体合一优势,借势借力,错位发展,不断创新越城群众文体机制,要在群众文体活动向企业发展、向机关发展、向年轻人发展上下功夫,通过建立各类文体俱乐部,开展各类特色文体活动,不断激发基层公共文体活力。

 


信息来源: 区政府办公室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