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推进创业创新、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强区富民,关键在于推动科技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突破期,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加快越城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据《越城区“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越城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越城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围绕“科教兴区”战略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企业培育,科技进步事业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力地推进了越城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2007年,越城区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荣获2006与2007年度浙江省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优秀单位;2009年成功创建“浙江省科技强区”。
1.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创新政策逐步健全。2006-2010年,全区围绕“创业创新、强区富民”战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科技创新相关政策,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可按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及每年实际抵扣额的20%以内予以奖励”、“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减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等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同时,为营造自主创新发展良好环境,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型企业培育的若干意见》、《越城区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年)》、《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越城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
科技经费投入稳步增长。2010年,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4.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2.45%,比2005年提高2.01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46亿元,占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1.12%,比2005年提高0.98个百分点。2010年全区财政科技拨款达到2479万元,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3.75%,比2005年提高0.91个百分点。科技经费的较大投入,激发了企业科研投入的热情,改善了企业基础研发条件,提高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表1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科技投入
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亿元) | 科技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 | R&D经费支出(亿元) | 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 | |
2005年 | 1.15 | 0.44 | 0.35 | 0.14 |
2006年 | 1.51 | 0.50 | 0.46 | 0.15 |
2007年 | 3.56 | 2.51 | 1.90 | 0.84 |
2008年 | 4.78 | 2.20 | 2.81 | 1.16 |
2009年 | 4.39 | 2.42 | 3.22 | 1.24 |
2010年 | 4.85 | 2.45 | 3.46 | 1.12 |
表2 “十一五”期间全区财政科技投入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亿元) | 本级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 | |
2005年 | 0.065 | 2.84 |
2006年 | 0.061 | 2.54 |
2007年 | 0.093 | 4.78 |
2008年 | 0.15 | 4.03 |
2009年 | 0.20 | 4.02 |
2010年 | 0.25 | 3.75 |
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积极引进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南大学等大院名校科技资源,与我区企业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载体,并引进浙江万里学院、中国农科院、江南大学等入驻越城区科技创业中心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积极拓展科技合作渠道,引导企业参与各类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与项目开发,2006-2010年组织、参与各类科技合作洽谈会、高新技术交易会等活动20多场次,6只项目列入省科技厅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专项,43只项目列入绍兴市院校科技合作项目。
表3 “十一五”期间科技合作活动情况
组织合作活动 | 实施国际合作项目 | 实施省合作项目 | 实施市合作项目 | 创新载体 | |
2006年 | 4 | 0 | 2 | 5 | 13 |
2007年 | 6 | 0 | 2 | 10 | 15 |
2008年 | 7 | 0 | 0 | 9 | 5 |
2009年 | 5 | 1 | 1 | 13 | 1 |
2010年 | 4 | 0 | 0 | 6 | 2 |
2.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组建了一批区域创新服务中心。依托我区优势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逐步建立起了一批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十一五”期间,建有越州鸡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通用小型汽油机区域科创中心等5家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全区累计建设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3家,其中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2家。
组建了一批研发中心机构。以帮助企业组建研发中心为抓手,增强企业产品研发能力、人才引进能力、院校合作基础能力,培育提升了一批区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截至2010年,我区已建成区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01家,其中市级以上研发中心5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家。这些研发中心机构的组建,显著提高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竞争力。
表4 “十一五”期间各类中心培育情况
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 | 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区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 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 | |||
国家 | 省 | 市 | ||||
十五 | 1 | 19 | 46 | 0 | 2 | 6 |
2006年 | 0 | 3 | 10 | 0 | 0 | 1 |
2007年 | 3 | 9 | 21 | 0 | 0 | 0 |
2008年 | 1 | 11 | 12 | 0 | 0 | 3 |
2009年 | 1 | 2 | 3 | 0 | 0 | 0 |
2010年 | 0 | 4 | 6 | 0 | 0 | 1 |
十一五合计 | 5 | 29 | 52 | 0 | 0 | 5 |
累计 | 6 | 50 | 101 | 0 | 2 | 11 |
3.创新主体地位日益彰显
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2006-2010年,全区累计新上国家级项目23项,其中国家创新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1项,国家火炬计划项目13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新上省级项目65项(不含新产品计划)。这些科技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增强了全区的综合竞争能力。
表5 “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省)级有关项目情况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 国家火炬计划 | 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 国家星火计划 | 国家创新基金项目 | 省高新技术产品项目 | 省新产品计划 | |
2006年 | 0 | 4 | 0 | 0 | 2 | 7 | 32 |
2007年 | 1 | 5 | 0 | 1 | 0 | 3 | 49 |
2008年 | 0 | 2 | 1 | 1 | 3 | 1 | 38 |
2009年 | 0 | - | - | - | 1 | - | 21 |
2010年 | 1 | 2 | 0 | 0 | 1 | 0 | 17 |
合计 | 2 | 13 | 1 | 2 | 7 | 11 | 157 |
(表格内“-”表示该指标科技部门暂停或取消申报工作)
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施科技项目引导,逐步培育和建立起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新材料、纺织、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全区已累计培育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1家,新认定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2家,1家企业入围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100强。认定浙江省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涌现出了天龙锡材、云翔化纤、通用发动机等科技创新知名企业。
表6 “十一五”期间科技企业培育情况
十五 | 2006年 | 2007年 | 2008年 | 2009年 | 2010年 | 十一五合计 | 累计 | |
国家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省创新型示范/试点企业 | 0 | 0 | 0 | 0/2 | 0 | 0 | 2 | 2 |
国家需要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 | 0 | - | - | 7 | 4 | 1 | 12 | 12 |
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 | 4 | 1 | 3 | - | - | - | 4 | 8 |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 8 | 4 | 5 | - | - | - | 9 | 17 |
市级高新技术企业 | 12 | 8 | 23 | 20 | 10 | 3 | 64 | 76 |
省级科技型中小 企业 | 10 | 9 | 8 | 28 | 16 | 5 | 66 | 76 |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 | 0 | 0 | 0 | 0 | 0 | 1 | 1 | 1 |
省级专利示范企业 | 1 | 1 | 3 | 4 | 4 | 2 | 14 | 15 |
市级专利示范企业 | 6 | 3 | 16 | 34 | 6 | 6 | 65 | 71 |
(表格内“-”表示该指标科技部门未出台或停止该指标认定工作)
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据统计,2006-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不断扩大,增幅较快,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5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5.57%,比2005年提高17.3个百分点;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45亿元,是2005年的5.71倍,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4.97%,比2005年提高了18.88个百分点。在高新技术产值总量增加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的档次也日益攀升,逐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现代纺织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表7 “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情况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亿元) |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工业新产品产值 (亿元) | 工业新产品产值率% | |
2005年 | 2.10 | 8.27% | 7.85 | 6.09% |
2006年 | 2.86 | 10.67% | 18.89 | 13.40% |
2007年 | 4.23 | 6.49% | 42.72 | 13.11% |
2008年 | 9.96 | 22.23% | 50.44 | 22.88% |
2009年 | 7.92 | 24.92% | 50.31 | 27.88% |
2010年 | 8.58 | 25.57% | 45.00 | 24.97% |
4.农村科技工作积极推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依托绍兴市农业高科技园区所在地优势,着力培育种子种苗产业,目前国家级绍兴中华鳖原种场、国家级绍兴鸭原种场、省一级良种鸡场越州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浙江大裕生态的兰花科研培育基地、浙东白鹅基地等一批优质种子种苗基地已经建立起来,种子种苗产业初具规模。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新实施了86只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并获市级以上农业科学技术奖9项(其中省级农业科学技术奖1项)。
建设农业创新体系。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培育发展了一批农业科技企业,2006-2010年间,培育浙江省农业科技企业8家,累计培育16家;依托一批农业企业,新建成了3家省农业企业研发中心,累计建成10家。在我区境内的绍兴农业高科技园区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并在省内建成首个省级农业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完成了5000㎡孵化大楼、80000㎡孵化生产厂房及公共实验室等配套设施,2006-2010年间,引进入驻单位28家。
表8 “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情况
国家农业科技项目 | 省农业科技项目 | 市农业科技 项目 | 省农业科技 企业 | 省农业企业研发 中心 | 省农业科技奖 | 市农业科技奖 | 科创中心入驻单位 | |
2006年 | 0 | 9 | 14 | 0 | 1 | 1 | 3 | 5 |
2007年 | 1 | 5 | 11 | 0 | 0 | 0 | 2 | 7 |
2008年 | 1 | 5 | 15 | 3 | 1 | 0 | 0 | 5 |
2009年 | 0 | 1 | 15 | 4 | 1 | 0 | 2 | 5 |
2010年 | 0 | 1 | 8 | 1 | 0 | 0 | 1 | 6 |
合计 | 2 | 21 | 63 | 8 | 3 | 1 | 8 | 28 |
5.专利工作不断深化
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区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06—2010年,专利申请总量和专利授权总量双双井喷,均突破万件。其中,2009年专利授权量位居全省第一,2010年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1501件、1832件,是2005年的5.2倍和21.0倍。与此同时,专利质量也不断提高,以2010年为例,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32件和63件,是2005年的8倍和15.8倍。
表9“十一五”期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统计 (单位:件)
年度 | 专利申请量 | 专利授权量 | ||||||
发明 | 实用新型 | 外观设计 | 合计 | 发明 | 实用新型 | 外观设计 | 合计 | |
2005 | 29 | 105 | 157 | 291 | 4 | 31 | 52 | 87 |
2006 | 66 | 159 | 456 | 681 | 9 | 92 | 182 | 283 |
2007 | 109 | 193 | 3588 | 3890 | 13 | 138 | 280 | 431 |
2008 | 122 | 242 | 4449 | 4813 | 15 | 214 | 3704 | 3933 |
2009 | 197 | 661 | 1666 | 2524 | 53 | 395 | 4253 | 4701 |
2010 | 232 | 557 | 712 | 1501 | 63 | 504 | 1265 | 1832 |
十一五合计 | 726 | 1812 | 10871 | 13409 | 153 | 1343 | 9684 | 11180 |
示范企业培育有序推进。2007年,我区启动了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梯度计划,四年来,全区专利示范企业培育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2010年,全区新培育绍兴市专利示范企业65家,其中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14家,分别是“十五”期间的10.8倍和14倍,专利示范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创造的专利产值不断增加,进一步推动了全区产业转型升级。
1.面临的机遇
(1)宏观环境机遇
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政府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地位日益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科技对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大,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知识产权在市场竞争中其核心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时间的推进,科技将越来越呈现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
二是党中央一再强调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竞争力提高的中心环节。目前,全国各地都很重视发展科技产业,浙江作为首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更是将科技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十二五”是我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对经济贡献率的重要时期,实施科技先导,优先发展,是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三是“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看,转方式、调结构给科技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提出了新的要求。
(2)优势条件机遇
一是具有发展科技服务业优势。越城区地理位置优越,是绍兴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尤其是第三产业发达,对发展科技金融服务业、科技创业基地、风险投资机构、专利等科技中介组织具有一定的环境优势。
二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条件。经过多年发展,越城区在农业领域形成了绍鸭、中华鳖、越州红宝鸡、浙东白鹅等种质种苗产业。在工业领域,越城区形成了纺织印染、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支柱产业,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在这些行业中一些企业知识产权优势明显,依托科技产业越做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1.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区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财政科技拨款都有了增长,由于基数小,虽有增幅,但增量不够,尤其是财政科技经费有限,对整个社会的科技经费投入带动系数有限,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率,影响了自主创新能力推进。
2.土地资源有限。越城区作为绍兴市的市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可用于工业用地和科技产业投资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已经成为我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推进的限制因素。
3.企业外迁影响科技事业。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转搬”、周边绍兴县优厚的产业扶持政策吸引、袍江开发区对我区优质企业展开强势招商等原因,使得我区企业逐步外迁减少。以依托企业为母体的科技工作,受企业减少直接影响了其科技成果的减少,从而对我区科技进步事业造成了巨大压力,科技创新面临下降趋势。
4.传统产业居多,高新化改造缓慢。从越城区产业结构看,全区高新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纺织、印染、服装、食品等传统行业企业占了4/5,且企业总体规模较小,如此高数量的传统产业改造难度较大,影响了我区高新化进程。
5.科技人才资源不足。首先,从我区智力机构看,由于没有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支撑相对匮乏。其次,我区的产业状况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部分企业虽然在开展项目合作的方式柔性引进人才,但最终不能留住人才,长期缺乏科技人才,影响了我区新产品自主研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6.科技服务机构缺少。目前我区在科创中心引进了江南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院校入驻,开展技术的中介服务,但是由于其不是以专业的中介服务为主,在开展技术成果转化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区还没有正式成立如风险投资机构等科技服务公司,科技服务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紧紧围绕越城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搭建创新平台、激活创新要素、完善创新体系、深化机制改革,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提供科技支撑。
(二)编制原则
1.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驱动力,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加强政府引导,通过科技行政手段,完善科技行政管理制度,研究科技扶持政策,推动科技公共资源合理性配置。
2.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结合原则。坚持以科技进步事业工作服务来支撑我区工业经济发展,围绕我区产业结构实际和转型升级要求来研究、创新、部署科技工作。在科学技术支撑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对传统工业的改造,提升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同时,进一步增加农业社会和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和比例,促进全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3.自主创新与消化吸收结合原则。按照“政产学研”的科技推进方式,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并以更加开放的魄力,大力推进科技开放和集成创新,大力加强科技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引进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引进区外先进技术并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
(三)主要目标
争取通过5年的发展努力,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把我区建设成为科技综合实力强,创业创新环境优,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城区,为实现强区富民,构建和谐越城提供科技支撑。“十二五”时期的具体目标是:
——到2015年,区科技三项经费每年有30%的增长,科技经费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2.2%以上,全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在4%以上。
——到2015年,全区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60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0%以上。
——到2015年,区级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区级以上研发中心机构的比例达到50%以上。
——到2015年,全区新认定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科技型企业(含省农业科技企业)10家,新立市级以上科技项目(含省级以上新产品)250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到5000件以上。
——到2015年,新建市级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个。
三、主要任务
(一)主要发展任务
1.发展科技服务产业
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我区商贸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在引进和培育商贸企业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支撑发展我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尤其是加强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通过现代电子商务技术、数字化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着重发展现代物流、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服务、科技信息与咨询、技术推广与转让、技术孵化与咨询、科技交流与培训、技术检测、互联网信息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及认证、科技评估与论证等生产、生活、中介科技服务业。
2.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十二五”期间,围绕我区产业技术需求,加大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力度,引导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改造传统纺织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重点推动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嵌入式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生产装备、五金工具等产品中的应用,着力提升发展数控数显加工设备;重点推动高档服装面料、品牌服装、装饰用纺织品发展,进一步提高化纤差别化纤维率,有重点地发展熔体直接纺涤纶纤维技术,以提升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和加工制作水平,进一步提高装饰用纺织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向功能化、艺术化方向发展;重点推动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食品、化工等行业中的推广应用;重点采用先进印染和涂层、柔软、抗皱免烫等后整理技术,提高化纤仿真面料、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呢绒等天然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水平;加快功能材料、节能材料等新材料技术在塑料、建材、纺织等行业中的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我区生产力进一步提升。
3.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加强新兴产业科技成果引进,推进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围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以太阳能及太阳能集热利用系统等为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推动绿色纤维、航空航天及汽车用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引进,促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加强高效节能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重点加快印染、食品加工等行业有机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节能电机及变频调速系统技术,工业锅炉节能改造技术,节能隔热墙体材料,楼宇中央空调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广,逐步提高新兴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4.支撑发展现代农业
“十二五”期间,我区农业要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依托科技提升农业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重点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利用;围绕构建生猪、家禽等畜牧产业科技链,重点开展优质畜禽种质改良与高效利用;围绕培育发展名特优淡水渔业产业,加快发展中华鳖、蟹、虾、鱼等具有区域优势的养殖品种;围绕生态林业要求,重点开展茶叶、水果、观赏植物、林木种苗等优势林特产业常规技术升级;着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
5.构筑区域创新体系
进一步扩大我区科技对外开放工作,坚持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建设科技创业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合作平台、科技人才支撑平台四大平台。在现有1家孵化器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设孵化器,并促进现有孵化器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提升,逐步形成东湖镇农业创业集聚地,为创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支撑。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目标,积极搭建涵盖科技信息咨询、技术贸易、技术扩散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引导转移服务机构的集聚发展,逐步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区外科技资源,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国内科技合作、区域科技合作共同发展,扩大科技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促进科技成果、项目等落户越城区,推进皋埠科技合作示范镇建设。努力构建吸纳优秀科技人才的引进机制,激励优秀科技人才的分配奖励机制,保障各类科技人才成长的管理创新服务机制,逐步形成依托科技项目集成支持的优先培养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功臣奖励力度,促进我区创业创新人才的聚集。
“十二五”期间,越城区重点推进实施科技服务业、现代纺织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新材料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五个重点发展专项,集中我区经济、科技资源力量,重点突破,带动高技术产业发展。
(二)发展任务重点专项
1.科技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扶持基础好、特色鲜明的行业应用软件企业,针对国内RFID产业链的技术现状,着重发展RFID项目,重点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的封装技术和工艺,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FID封装线;着重引进和发展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的原则,在二环线内有条件的物业楼宇转型发展建设科技创业中心,着力发展创业、创新、创意经济。
生活性服务业:推广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用现代经营理念和信息技术改造批发零售业,并鼓励连锁企业向社区和农村延伸,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发展以电子商务平台等为切入点的家私业网络增值服务。
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面向企业为主的信息化系统咨询服务、方案设计、集成性规划等科技咨询业;引进和发展以专利分析、申请为主的专利中介组织;积极引进培育投资高科技项目和初创企业科技项目的风险投资机构,推动现代科技金融业发展。
2.现代纺织技术
重点研究差别化和功能性化纤、纤维等的纺丝成型和改性技术,提高纺织纤维差别化、功能化水平,推进新型功能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研究和提高织物染色、后整理的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技术,推动印染工艺节能化、无污染化发展。加强电脑针织横机、圆机、丝袜机及其控制器等新型纺机装备的研发,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纺织装备的国产化水平,并提高纺织机械进口替代率。
3.光机电一体化技术
加强高端领域技术攻关,提升发展现场总线工业设备及工业以太网控制器开发、新型纺织机械、节能制冷设备、高档数控机床设备等产业。以电机等关键部件为研究方向,重点研发面向工业设备、自动化系统等的高性能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机械手、高速切削工具等机械零部件技术,中高档数控成套设备的开发技术,在功能、结构上有重大创新的新型阀门、泵类等通用机械开发技术,节电、高效的发电新型自动化系统及产品和新型节电装置技术等高端领域项目。积极发展软件设计、新型专业仪表、电子产品及设备等新兴电子信息产业,推动高端项目带动产业提升。
4.新材料技术
发挥我区制造业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展防伪激光制品材料,新型医用敷料,新型纺织染整助剂,特殊性能合金及粉末冶金新材料,特种钢铁材料,玻璃、水泥、耐火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铝塑复合管材,太阳能零部件,航空航天及汽车用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并运用新的技术和装备,全面推动新材料与传统应用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新材料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发挥我区铜合金材及电缆制品和应用于轻工等行业高性能金属材料的产业优势,支持其延长产业链的新产品研发,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现代农业技术
围绕构建区域优势农产品种子种苗产业科技链,重点开展绍鸭、越州鸡、中华鳖、浙东白鹅、兰花等种质资源挖掘保存利用。加快园林灌木、特色蔬菜、名贵珍稀花卉新品种引进、快繁技术,开展茶叶无性系良种推广和新品种引进。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升级、精深加工产品研制、农产品贮藏保鲜流通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装备及集成创新技术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着重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工厂化设施、新型农业机械及装备等工程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健全领导组织体系。建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发改(科技)、经信、农水、商务、财政、人社、统计、教育、计卫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的“科技越城”领导小组。完善工作机制,着重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健全科技决策、协调、联动机制,发挥群策群力作用,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
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强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按照规划要求,每年制定考核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考核奖惩机制,以推动科技发展规划有效落实。
(二)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主要来源的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从本区实际出发,大幅度提高科技三项费用占各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断争取市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经费,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技术创新,探索引进发展科技创业风险投资。
(三)政策保障
完善政策法规。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完善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创新创业的制度,营造有利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同时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切实发挥科技政策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作用。
完善科技合作。实行政府搭台,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科技合作。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合作方式,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团队式、高技术人才和关键技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等各种形式的创新载体,并联合实施科技项目引进区外优质人才和技术;同时鼓励企业到上海、国外等地设立研发机构,主动接轨上海,面向世界,加强国际沟通、交流与合作。
(四)人才保障
创新工作方式,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发挥人才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引进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科技奖励力度,对自主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法制、舆论、社会氛围,确立人才优先的发展理念,鼓励人才为我区科技进步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