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城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规划
序 言
“十一五”时期,越城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精神立区、经济强区、开放兴区、环境优区、文化活区”战略,开拓进取,攻坚克难,都市型工业总体呈现平稳、健康的运行态势,发展水平较“十五”期末有了明显提高,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章 发展现状和面临机遇挑战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渐具规模。到“十一五”期末,全区实辖规上工业企业220家,年产值130亿元。其中:年销售超1亿、3亿、5亿、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31家、7家、3家、1家,2家企业启动上市程序,涌现了一批在行业中有一定话语权和知名度的优质企业。
(二)结构调整初现成效。到“十一五”期末,第二产业比重为47.4%,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实辖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业产值比重为45%,年均下降5个百分点,非纺产业投资比重为55.1%,年均增长2.2个百分点,56家市区二环线内搬迁工业企业已完成签约。
(三)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区已创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国家新税法高新技术企业11家,“中国名牌”3个,“浙江名牌”13个;启动了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层层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万元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技术、产品、管理创新不断推进。
(四)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7.7亿美元,年均增长17.9%,对外贸易持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5679.7万美元,招商引资难中求进;累计境外投资总额953.4万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
(五)园区集聚效应正在形成。以皋埠省级中心镇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园区与皋埠镇的融合发展,基本形成了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为主的都市型工业发展格局。到“十一五”期末,生态产业园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达25%,年均提高2.9个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尽管我区都市型工业得到持续、稳健发展,但也暴露出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门类多,涉及行业广,分布散,尚未形成具有块状特色的产业集群;传统纺织业“一业独大”,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大企业、大项目少,对转型升级有推动作用的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难以引进,缺少发展后劲;工业投资、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经济比重逐年递减;城市化不断推进,资源、要素制约严重,节能减排压力重重等等。对此,我们必须理性分析,认清形势,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中,牢牢把握“三大”趋势即:工业布局向生态产业园集聚的趋势,工业发展空间必须依靠盘活存量资源为主的趋势,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并通过转型升级加以解决。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不断演变,对处于工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越城区工业经济而言,机遇和挑战并存,但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将逐步复苏并呈缓慢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总体趋势会在新的基础上继续深化,这将有利于拓展国际市场,加快“走出去”。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然脆弱,全球经济发展模式面临深度调整,围绕产业、市场、资源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环境更趋复杂,这对外向度较高的越城区工业转型升级提出新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经济社会保持稳定,为我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虽有利于我区合作共赢发展,在周边县市的竞争中面临的压力更大。
从区内看,越城区是绍兴市的中心城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享有现成的城市基础设施,拥有丰富的金融、人才、信息、教育等要素资源,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越城区“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工业项目建设、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转搬”、国际市场开拓、节能降耗攻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重要工作的相继推进,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越城区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资源要素、发展空间制约明显。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科学谋划,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再创新业。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绍兴市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围绕“重在转型,重在升级”的发展主题,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提升转型搬迁,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培育扶持”的发展主线,以重点项目推进和优势企业培育为抓手,以增强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节能降耗为导向,以优化服务为保障,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走出一条符合城区实际,具有城区特色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三不三求”。按照“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总体部署,以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扶持培植优势企业。工业经济不求规模有多大,不求投入有多大,不求企业家数有多大,只求优势企业有发展,只求转型升级有进展,只求高新产业有拓展。
(二)突出“三大趋势”。结合越城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现状,牢牢把握工业布局向生态产业园集聚的趋势,工业发展空间必须依靠盘活存量资源为主的趋势,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突出“三大转型”。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坚定转型发展方向,着力推进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向节能环保型产业转型。
(四)突出“三大升级”。围绕产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为核心,从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着手,实现品牌价值升级;从大力增加技术研发投入、强化产品和技术创新着手,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从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经营思路着手,实现营销模式升级。
三、主要目标
按照“退二进三”、“优二兴三”的总体部署,以现代纺织产业、机械电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提升发展都市型工业,积极扶持培育优势企业。到2015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年均递增率达到15%,其中: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等三大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皋埠镇(生态产业园)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争取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达40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亿元以上企业5家,30亿元以上企业1家,力争上市企业3家;基本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市区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时期,转型升级类项目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设备技术投资比重保持在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以上。
第三章 主要任务
一、提升“一个”主平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发挥皋埠省级中心镇建设的集聚、带动作用,加快生态产业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积极盘活存量,努力优化增量,推进生态产业园“二次创业”,重点发展通信电缆、新型医用辅料、新型包装材料、纺织机械等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主平台的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皋埠镇(生态产业园)集聚全区50%以上的工业经济总量,拥有年销售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5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2家),实现上市企业2家,3家企业进入全国行业排名前三位。
二、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优化产业结构
(一)搬迁一批。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二环线内工业企业提升转型搬迁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基本完成偏门环岛区块、西江路区块工业企业签约搬迁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新一批二环线内工业企业的搬迁工作。同时,要加快启动实辖区域内10家水泥、印染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搬迁工作。
(二)淘汰一批。要根据国家、省、市淘汰落后产能的总体要求,结合城区实际,制定《越城区淘汰和禁止发展的落后生产能力目录》,指导企业及时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设备,依法关闭一批小化工、小熔炼、小铸造、小电镀等企业。
(三)转型一批。要充分发挥市区区域资源优势,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一批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从工业生产领域向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转变;鼓励纺织、服装、印染等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
(四)提升一批。要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技术装备更新、工艺革新,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高端产品,提升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形成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话语权企业。
(五)培育一批。要开展一批重大引资活动,引进一批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效益好的项目。要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用地政策,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龙头骨干企业。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培育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
三、推进“六大”工程,提高产业竞争能力
(一)产业布局优化工程。加大五大特色产业培育(盛洋为龙头的通信电缆;振德为龙头的新型医用敷料;天龙锡材、虎王科技为龙头的机械电子;希望包装、京昇光信息为龙头的新型包装;天恩太阳能为龙头的节能环保),力争到2015年五大特色产业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加大产业投资引导,力争到2015年,转型升级类项目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设备技术投资比重保持在60%以上,非纺产业的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60%以上。
(二)龙头企业引领工程。重点培育年销售亿元以上及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引导企业制定未来五年发展战略规划,力争到2015年,年销售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80%,有行业话语权的企业从现在的3家提高到6家左右。加快条件成熟的重点培育企业上市步伐,提升产业集群的聚合力,力争到2015年,盛洋科技、金事达食品等企业上市。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长创业扶持体系,集中帮扶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鼓励企业做强做大。
(三)生产性服务业壮大工程。加快促进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实现主辅分离,逐步建立起比较科学系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化体系。今后五年,重点鼓励扶持发展研发中心、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积极推进生产企业的服务外包。鼓励纺织等传统行业把研发、销售、总部设在越城区,把生产环节梯度转移出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市区同城优势,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网络互联互通,着力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经营规模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现代物流企业。
(四)落后产能淘汰工程。要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要求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技术改造措施,并达到行业耗能排污标准。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每年创建一批高水准的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及省市绿色企业。加强新建项目能耗、环境评估和审查,严格控制年耗标煤1000吨以上或年用电量300万千瓦时以上的新进项目,重点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一批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企业。
(五)企业管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企业内控管理体系建设,加快企业规范化管理试点的总结推广。力争到2015年,在全区销售额达到10亿以上工业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销售额达到1亿以上工业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抓好知名品牌的培育,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品质,加强企业商标注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积极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力争在五年内新增市级以上知名品牌15个左右。
(六)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大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构筑创新型产业人才高地。力争到2015年,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增加到5000人;全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达75%,其中本科以上学历达35%;培养在全市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0名,培养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0名,培养新生代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0名。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组建完善区“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交流会商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督促、检查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情况,讨论、研究、协调解决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问题,确保全力推进。
二、完善导向机制。定期发布产业导向目录,明确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分解落实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实施印染行业和建材行业五年退出计划,继续攻坚节能降耗;积极争取市财政支持,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提高扶持力度和集中度;把规划工作纳入镇街和相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确保合力推进。
三、强化服务机制。深化重点项目联系制度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及时向企业传递各类经贸信息,帮助和协调解决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问题;建立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企业素质提升培训体系,推动企业经营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分析,更好地把握工业转型升级中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积极应对,及早化解,确保平稳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