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经济、促发展,营商环境是关键。近年来,越城区以市场主体为中心,持续创新机制、拓展渠道、加强服务,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上取得了全新突破。前不久,在浙江省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浙江省“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报告”中,越城区更是成功入选前十强。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聚力打好“经济翻身仗”,深入实施“一号改革工程”,今年以来,越城区依旧把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摆在突出位置,通过革新政策、加大投入、做优服务等举措,不断提升着城市经济的“硬支撑”和“软实力”。
全流程服务 助推“幼苗”长成“大树”
日前,在浙江浩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建设工地,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加紧桩基建设,作业车来回穿梭,机器轰鸣声不绝如缕。该项目于今年3月摘牌,一期投资5.2亿元,规划用地约110亩,将聚焦数字智能控制系统及智能装备、机器人等的研发与生产,建设智能装备未来工厂。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5000套数字智能控制系统产能,年营业收入超6亿元。
“多亏了政府的服务与帮助,让我们能够迅速开工,尽早投产。”浙江浩克智能公司副总经理孙其海告诉记者,项目从拿地到用地证、工规证、施工许可证和不动产权证四证齐全,期间只用了短短20天。“项目开工后,相关部门也多次到访,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大小问题。”
“当好企业‘店小二’”,在越城不仅是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导向和目标。2022年,越城区、滨海新区以“首位度营商环境改革”为指引,全面实施了产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的创新举措。项目从签约、拿地、开工、建设、竣工,到投产、达产,每个环节都明确了解决问题的牵头单位,为企业从“幼苗”成长为“大树”全流程保驾护航。
今年,越城区、滨海新区强化“开工才算落地”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要素保障、拿地开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大攻坚组,并积极加强招商、投资服务等部门协同,在招商洽谈阶段,同步介入开展产业项目规划方案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等前期工作。通过建立审批服务微信群,一次性告知企业审批需准备的材料清单、规划及建设的技术要求、行业审批的条件标准,全程指导企业做好工业项目审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我们通过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联合服务,实现集约办。”绍兴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规划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越城区、滨海新区将继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项目实施分级管理,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确保今年实现50%以上的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产业集聚 “硬核”政策引“凤”来越
春风吹,战鼓擂。越城区、滨海新区重大项目建设已然按下“加速键”。而在同一片热土之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也正方兴未艾。2023年,越城区、滨海新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项目为主的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合计达65个,当年计划投资146.92亿元,分别占全区项目数的63.1%、当年计划投资额的87.8%。
今年2月,第一批“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创建名单公布,越城区、滨海新区的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均榜上有名。
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引擎,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在助力越城经济提质增速的同时,也有效带动着当地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依托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越城区、滨海新区的医疗器械行业前景开阔,对企业未来发展助力更大。”今年刚落地的绍兴鑫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负责人道出了众多企业家们的心声。
招引企业靠环境,真正留住企业的,则是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近年来,越城区、滨海新区深入推行产业“一站式六个一”服务(即一个产业规划+一个功能园区+一只发展基金+一个服务团队+一批合作平台+一场会议赛事),筹建区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与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科技贷款,设立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科技文化、医疗器械创业等多类型基金约200亿元,目前已有120多家企业从中受益。
今年年初,越城区、滨海新区提前出台“1+9+3”政策,为企业送上340亿元开门红利。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科创文旅三大产业基金占300亿元。
政策革新加速产业集聚,也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纷至沓来。据统计,2022年,越城区入选省海外工程师申报人数均位于全市前列。“人才招引与产业集聚是正向循环、相互促进的。”越城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越城区还将优化出台一系列人才招引政策,推动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助力营商环境沃土加速向优。
内外双循环 企业“走出去”外资“引进来”
外贸经济是民营经济的重要一环,也是衡量城市营商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尺。今年以来,越城区、滨海新区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通过举办宣讲会、摸牌企业等形式不断提高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便利度,为外贸经济增长助力。
2月16日,越城区商务局组织召开外贸企业风险防范培训活动暨外贸政策宣讲会,邀请省级专家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城区鼓励支持开放型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细则》,现场给出的针对性意见,让参会的100多位企业负责人受益匪浅。
3月6日,越城区首次举行外贸政策线下申报会,短短3天时间,900余家企业完成展会和信保两条政策初审,涉及财政资金约5000万元。“今年的外贸政策比往年来的更早,兑现流程也更简单。” 越城区贸促会贸易促进科副科长周玥君告诉记者,此次线下申报不仅将以往的审核周期缩短1-2个月,也加强更多企业对新政策的解读。
帮助企业“走出去”的同时,更多外资也通过政策精准投放“引进来”。今年一季度,浙江优特格尔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在越城区商务局的专业指导下,精准适用了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顺利完成未分配利润再投资1300万美元,为进一步促进投资发展做好了资金储备。
据了解,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立足外资企业的经营全周期,有利于降低外商再投资成本、促进外商增资扩股、减少利润汇出,引导更多外资留下来、发展好,为“稳外资”打造更优税收营商环境。
“这个政策虽然年年有,但是真正了解并且申报政策的企业却相对较少。”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越城区商务局依托“外方未分配利润储备库”,联合街道精准摸排意向再投资外资企业,多次实地走访意向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投资意向,宣传普及递延纳税政策和外资奖励政策,鼓励在越外资企业通过外方未分配利润进行再投资,取得了良好成果。
据统计,今年1-2月,越城区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同比增长5038%,同比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外资总量占全市30%以上。
于一座城市而言,营商环境好了,创新的动能才会更强,开放的信心才会更足,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稳。日前,越城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都在加快恢复,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的道路上,已然落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