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夜幕已经降临,城市的烟火依然在蒸腾。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这一年的古城多姿多彩、动感十足。
城市广场的交响乐,八字桥头的国风潮,府横街上的包子香,争相成为市民生活的主题。庙会、音乐、簪花、动漫、马拉松、健步走,逐次上场,让我们时时感受到这片9.09平方公里土地上强劲的脉搏。
“活动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名气越来越响。”这是上海越城商会会长陈百水对古城一年来的直观印象,也是千年古城更新道路上的新常态。
更新,打开古城想象空间
古城已经2500多岁,如何让年轻的市民和游客爱上古城,这是一个考验。古城的破局之策,是用项目牵引带动场景更新,营造更多接地气、领潮流的生活空间。
重点项目全城“一盘棋”。今年年初,古城拉出了一张23个大手笔项目的清单,计划投资12亿元,把古城的重要节点做出特色。如今,这些项目一个个从纸上落到地上。绍兴儿童公园场地改造抓紧,中国动漫城让人期待。阳明故里开发进入更深层次,王衙弄周边启动修缮,心学的“领地”在壮大。府山脚下,越王城文化广场土建工程完成验收,即将点亮古城腹地的夜空。
书圣故里。梁永锋 摄
微观项目改出“新气质”。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从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游客微观感受入手,以“绣花”功夫“绣”出古城颜值和活力。书圣故里,墨池改造后水活了。仓桥直街,精细提升后人更旺了。学士坊里,居民全程参与传统民居区微改造,获得感更足了。上大路上,来王殿、司马温公祠、药王庙等相继激活,名人的价值更大了。
新项目蕴含着新理念,老地方打开了新空间。
城西板块,原来871的工业遗址,以绍兴天地这一综合体形式惊艳亮相,将工业、商业、文化、旅游元素充分融合后,又以开放格局迎接宾客的到来,称得上是对传统商业综合体的一种颠覆,也带动市民对饮食、购物、娱乐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茶饮、小吃、酒吧”三条特色街区启动,让三条传统老街焕发出了新生。美食美酒中,音乐会、特色戏剧联唱、莲花落表演、国风SHOW、皮影戏、趣味大闯关穿插其间,让游客全身心沉浸其中,给足了情绪价值。南京游客张浩说,本是冲着鲁迅故里来,结果逛了仓桥直街、上大路,又拐到小吃街、酒吧街。“好吃好玩的地方一环套着一环,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高科技激发想象力,新场景带来了新体验。
这一年,越城努力尝试与头部互联网公司联合打造“数字文旅”项目,实现“快旅慢游”“虚景实游”新体验。坐在一块幕布前,就能身临其境拍出在三味书屋读书的场景,这是“数游鲁迅故里”结出的新成果。千架无人机编队表演,随时变换图案,让大家惊呼“灯光秀这样玩好过瘾”,也为开拓古城的空中项目带来了新启示。
“city+”的文章,不断拓展它的外延,破除了体验这座古城的边界,打造“水陆空”立体式场景。在Citywalk的基础上做加法,骑行运动“Cityride”、水上乌篷船“Cityboat”、低空经济“Cityfly”相继出现,让市民和游客在观察和感受古城时,有了更丰富的视角和更惊喜的发现。
做好古城的文章,要有请客的思维。游客为什么要来?吸引他们的是什么?游客来了上什么“菜”?通过项目更新带动场景更新,正是古城用实际行动对这些问题作答。
贯通,形成资源集聚效应
古城最不缺的就是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让文旅资源广泛动起来、活起来,变流量为留量?唯有“流动”,才能“留下”。
“来之前就做了攻略,到了后仍遇到许多‘意料之外’。”孙女士来自遥远的东北,到古城第一天就邂逅惊喜,“选了个台门民宿住,没想到它竟有220多年历史。”原来,她入住的地方是越医名匠何廉臣的故居,张岱、范文澜、徐光宪也在附近住过。窗外,船只来去,一橹下去,水面漾开,如同打开历史的画卷。
让文化资源“流”起来,这篇文章,古城正越做越大、越做越深。
串联资源,做强规模效益。古城内文商旅项目不少,但整体分布较为散乱。有的藏得深,交通不便;有的规模小,接待能力有限。古城以小吃街开街和越王城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通仓桥直街与周边府横街、府山、越王城以及西园之间的边界,以形成集聚效应。
打破壁垒,形成业态融通。古城在路线开发设计上,重点推动景区、住宿、餐饮、购物等紧密融合。依托浙东运河流经地的优势,以运河文化为纽带,引入文创、策展、游艺、研学、餐饮、酒店等多维度产业业态。开设水上游线,将运河与黄酒小镇、迎恩门风情水街等联动,打造“可吃可玩可住”的立体体验场景。
日夜不息,发展夜间经济。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越城专门制定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意见,构建“1+7+N”发展格局,“1”即全域创建省级夜间经济集聚示范城市,“7”即围绕夜购、夜食、夜游、夜娱、夜读、夜健、夜品的消费业态融合发展,“N”即提供各类夜间经济活动载体。与此同时,加强氛围引导、管理引导、消费引导,改变古城夜间交通、治安、市场监管的管理模式,放宽摆摊审批限制,鼓励店铺适当延长营业时间,营造更丰富的夜间活动,吸引游客和市民走出酒店和家门。
转化,激活流量变现密码
把流量变成留量,最终是要将流量变成良好口碑,变成消费潜能,变成游客市民和古城的双向奔赴。优质的项目支撑,丰富的场景营造,大刀阔斧的资源整合,给了这种转化以充足的空间。古城更新改造的红利,正在加快释放。
活动载体越来越多了。
吸睛的,除了“古城过大年”等传统活动,还有古城Citywalk、古城咖啡节、绍兴动漫展、“越王箪醪劳师表演秀”等特色活动。今年元旦,一场“唤醒”府横街的山阴城隍庙会,引发巨大联动效应和泼天流量。9月底,同样在府横街,小吃一条街开街,引发广泛关注。随后,越城趁热打铁,推动“茶饮、小吃、酒吧”三条特色街区全面开街,进一步点燃古城“夜经济”。“以古城为核心打造一系列有辨识度的文商旅活动,是今年的重点工作。以活动赋能,放大宣传效应的同时,也激发城市活力。”区文广旅游局局长吴卫阳说。
人气客流越来越旺了。
今年6月,迪荡音乐节两天吸粉3.4万人次,带动周边住宿、餐饮和旅游业经营额的迅猛增长。同月,任贤齐连开三场巡回演唱会,场场火爆。公开数据显示,演唱会售出门票2万余张,绍兴市外的观众占比超70%。再看11月举行的首届中国(绍兴)低空经济展览会,仅越城区体育中心就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我们把望江楼首店开在仓桥直街,就是看中这里的人气,以人气聚人气,让老字号迅速‘立起来’。”望江楼品牌主理人、绿茶集团董事长王勤松说,试营业以来,望江楼光喉口馒头一天就能卖出1万~2.5万个。
古城名气越来越响了。
成功创建省5A级景区城,上榜浙江文旅高质量发展十佳县(市、区),承办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承工作现场会,仓桥直街保护利用工作经验获全省推广。在考古圈,古城名头也更响。今年7月,国家文物局发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绍兴稽中遗址是浙江唯一入选项目。该遗址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越国建筑的存在,实证了文献记载的越王勾践建都史,填补了绍兴古城内无越国建筑遗存的空白。与此同时,越国水利考古及亭山遗址群、大湖头遗址发掘也取得重大进展,将为古城申遗提供有力实证。
活动多、人流旺、名气响,如今已在古城形成良性循环。
据区文广旅游局统计,今年截至11月底,全区累计接待游客1514.2万人次,同比增长10.12%;接待过夜游684.17万人次,同比增长20.01%,其中主要是古城的贡献。“过夜客留不住,这可是古城多年之痛,今年不一样。”绍兴饭店相关负责人应明报给记者一组数据:早几年,客房年均入住率只有约50%,今年截至11月底,入住率已超70%。“好玩的地方多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活动多了,游客住下来也就多了。”应明说。
古城的人流集聚,也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嗅到了商机,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创业者来到这里落户,打拼自己的事业。截至目前,古城已累计招引超600名青年创客入驻,他们对古城的未来充满信心。
古城之变,绍兴资深媒体人吴钊谦看在眼里,深有感触。他说:“从卖风景到卖风情,从卖一次性体验到卖生活方式,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演,古城走出了一条定位重设、景区重组、品牌重塑的浴火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