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政府动态

在越城,20分钟能做什么?

发布日期: 2024- 04- 22 10: 05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微风徐徐、花香阵阵,春日正是游园的好时节。最近,越城的公园,不仅是老年人的锻炼地和娃的撒欢地,还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快充地,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公园草坪上都长满了来“散散班味儿”的年轻人。

这种名为“公园20分钟效应”的放松方式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就是这样看起来平平无奇、没啥亮点的活动,却受到了“打工人”的追捧。“试过了,神清气爽”“确实有点东西”“公园20分钟,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公园真有那么大能量?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公园绿意盎然。金勇 摄.jpg

公园绿意盎然。金勇 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公园20分钟理论”,起源于某杂志的一项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即便不做运动,只是简单在公园或其它能感受到自然气息的地方逗留20分钟,便能让人身心愉悦。

“公园20分钟”在社交媒体上发酵,并非无凭无据。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日复一日处于紧张状态中是当下许多人的常态。感受大自然,短暂地逃离“一方小屏幕”、告别“水泥森林”,成为一种刚需。

据研究,置身自然环境20到30分钟,能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含量约10%。同时,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即前额叶皮质得到放松和休息,就像是给长期紧绷、使用过度的肌肉做放松按摩一样,从而帮助其更好恢复活力。

e20536abcc9b7354f8c04a25fd31b4d.jpg

“以前不理解老年人,在公园一待就是半天。现在才发现,逛公园是不会无聊的,可以看书、听音乐、做‘人间观察员’,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在今日越城APP的话题互动板块,“公园20分钟效应”拥有一众好评。慢下脚步,感受春风拂面,聆听鸟鸣声声,一丝花香入鼻,“五感”皆被激活,烦恼暂抛脑后。作为城市的自然过渡带,公园具有特殊的链接意义和疗愈价值。

“公园20分钟”已“触脚可及”

当“诗和远方”就在“1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20分钟”才能更好落地见效,人们生活中的小确幸才能愈加充盈。

所谓的公园,不仅是城市里的大型公园,也包括工作园区附近的绿道,居民社区旁的绿地等。不同于印象中节假日逛公园的仪式感,“公园20分钟”更侧重“触脚可及”的随行性和松弛感。

居民在运河边晨练 贺平 摄.jpg

近年来,出门就有绿色是众多越城市民的切身感受,越来越多的公园在市民家门口“上新”。除了迪荡湖公园、镜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大型综合公园、主题公园外,越城还见缝插“绿”,改造形成了多个“口袋公园”。据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数据,越城区目前已建成20个口袋公园,散落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为市民提供了近在咫尺、丰富多样的绿色好去处,而城市“边角料”的精细化利用,也让城市绿色空间更加多元。

俞李峰 环城河步道.jpg

小小的“口袋公园”在关照周边居民和高频使用群体需求的同时,还成为了市民引以为傲的“文化客厅”,展示出越城的底蕴和人文风貌。在越城区偏门口袋公园,一面融入城门典故、常禧门历史、酱缸文化的景观古城墙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观赏。偏门口袋公园位于绍兴九大古城门之一的常禧门,历史悠久。当古城历史文化与市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城市文脉“接地气”地融入现代生活,城市记忆得以延续。

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公园里,打太极拳的爷爷奶奶、牵手漫步的年轻情侣、奔跑嬉笑的孩子……各得其乐。“触脚可及”的“公园20分钟”真切拉大了人们的“幸福半径”。

自然的入口,是生活的出口

如何维护好开放的公园?让公园提供更多可能性。“共治”成为不少口袋公园的探索方向,从绿化部门“一家管”升级为绿化部门、属地镇街、社区居民多方参与共治,而周边居民和单位既是“家门口”公园的得益者,也成为了责任者。“共治”的探索,不仅使公园养护难题得以缓解,也完成了政府与民众的双向奔赴。

春染稽山园 斯学钦 摄.jpg

从公园露营到Citywalk,再到“公园20分钟”,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阳光好时,漫步越城街头巷尾,常能看到市民在绿地上露营、野餐,沿着绿道运动成为城市一大风景线。绿地上还形成了部分特色集市,咖啡、小吃……吸引大批市民游客前去消费。市民在轻松自然的公共空间获得享受,生产生活生态相宜,自然的入口就成为了生活的出口。

恰逢春暖花开,万物生机勃勃,花20分钟去公园走走,感受城市的美好和温暖。尝试着把工作放下,去呼吸自然芬芳和烟火气息。张弛有度,为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养足精神吧!

信息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