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政府动态

听→越城《万物生》

发布日期: 2024- 05- 18 17: 37 来源: 越城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稽山鉴水,万物竞生。近几年,越城的大自然“朋友圈”多了不少“新朋友”。或是翱翔苍天,或是枕眠草木,一幕幕自由又安逸的剪影,让越城成为绿色宝藏之地。

5月17日,2024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浙江主场活动在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举行。该活动首次在绍举办,不仅是对越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认可,更是对越城未来生态建设的期许。

1.jpg

生物保护——

“花名册”越来越厚实

野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许多“稀客”纷纷在越城“抛头露面”。

去年12月,在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拍鸟爱好者观察到一种新鸟类,经专家确认为灰背椋鸟。这是绍兴首次记录到该罕见鸟种。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凭借丰富的生态资源,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吸引了无数鸟类来此“度假”,成为展示生物多样性的生动窗口。黄胸鹀、鹗、黑翅鸢、红隼、领角鸮……大量珍稀鸟类用翅膀投下生态的“点赞票”。

冯雅《灰背椋鸟》.JPG

灰背椋鸟  冯雅 摄

为了守护好这些远道而来的“老朋友”和“新朋友”,越城先后创建3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建设2处生物多样性体验地,举办“爱鸟周”“湿地日”等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样性保护的浓厚氛围。据统计,2017年以来,全区新增记录动植物291种。今年,越城还在全省首次记录发现苔藓植物——单月苔。

茶园.png

此次“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现场,御茶村成为生物多样性友好企业试点。该公司率先探索零化学产品使用的有机生态种植,成功打造无农药残留和土壤肥力持续改良的中国最大抹茶供应基地,打破了传统管理情况下“茶园鸟不落”的惯例。

截至今年4月,这片生态茶园已记录到57种鸟类、134种草本、38种乔木、12种藤本、34种灌木、7种蕨类。丰厚的生物多样性“家底”,打响了“宋韵抹茶”的绿色生态品牌。

生态修复——

打造“会呼吸”的河湖

位于迪荡街道东大池公园的蜻蜓池,是运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因水体污染、臭气难闻,饱受诟病。对待自然,需用“自然之法”。越城创新引入“水下森林”修复技术,利用沉水植物和藻类的竞争关系,鱼类、贝类和藻类的捕食关系,打造自我循环和平衡的水生态系统。

蜻蜓池.PNG

“水下森林”三分靠种,七分靠养。管理单位同步增加打捞频次,在水面增设氧泵,提高翻水频率,增加水体含氧量。仅仅两个多月,蜻蜓池获得新生,水质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至Ⅲ类,且始终保持良好状态,成功换得一池碧波。

如今,蜻蜓池在阳光映射下清澈见底,肉眼可见鱼虾戏石、藻荇交横,宛如层次分明的“水下世界”。这套“水下森林”修复技术也被应用于梅龙湖、迪荡湖等68个水体,修复面积超1.2万亩。蜻蜓池生态修复案例还入选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首批典型案例,让更多人了解越城“河湖会呼吸”的生态密码。

4迪荡湖.png

去年,越城“鉴水河长”智慧系统上线。这个以全省首个无人机全域自动巡河、高位高空鹰眼监控为基础的数字监管平台,可实时感应全区范围内的河湖断面水质变化态势。目前,系统已累计归集河湖问题503件,销号率超95%,平均问题处理周期由30天缩短为15天。水域事件处置率达100%,巡河覆盖率、效率提升80%。

河城共生——

“黄金水道”迎来高光

建好一条河,提升一座城。浙东运河是绍兴城市的大动脉,滋养了古越文化的辉煌。它亦是越城五大片区联动的纽带,成为本地最大的IP。

吼山桃花季、陶堰油菜花季、古城Cityboat……一场场活动以河为脉,彰显了沿岸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而在浙东古运河核心段建设的浙东运河博物馆,结合数字化等手段,系统展现了中华民族尊重自然、民水和谐的2500多年运河发展演变史,打造展现运河河畔风物、人文风情的公共文化场所。

浙东运河博物馆2.jpg

作为省级“水之旅”精品,浙东运河古越韵味之旅将世界文化遗产、“五水共治”实践窗口、治水美丽景观、水文化特色等多种元素串联起来,积极发展滨水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目前,运河沿线成功创建11条美丽河湖、8个水美乡镇,建设河道岸线滨水绿道步道103公里。

随着总投资390亿元的浙东运河越城段保护传承利用工程、总投资100亿元的吼山-东鉴湖农文旅项目的推进,“河城共生”的新蓝图愈发清晰。这条“黄金水道”焕发出时代新风貌,真正成为人民之河、生态之河、幸福之河。

6绍兴鉴湖国家湿地公园.jpg

天然厚礼,欣然护之。万物是环境向好的重要指针、自然界的瑰宝、生态链中的成员。越城正在通过扎实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描绘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信息来源: 越城区融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