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政府动态

70年“老剧院”要“美学重生”了

发布日期: 2025- 01- 21 09: 55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近日,绍兴剧院提升改造项目动工。该项目位于人民中路61号,投资5865.2万元,总建筑面积4251.17平方米,相当于大半个足球场,其中地下建筑面积586.28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包含剧院功能调整、拆旧建新、室内装修等。在破解“危房”“停车难”等问题同时,绍兴剧院将全面提升功能,其中一套方案设想融入“小剧场”功能,虽然最终未被采纳,却引发了专业人士的关注、讨论。

空间精妙重构

“建筑结构已严重损坏,处于危险状态,无法安全居住”。此前,专家组将绍兴剧院建筑评定为D级危房,应立即停止使用。建筑内部承重构件强度告急,按照现行规范已不具备加固条件,需要拆除重建。

此外,建筑还面临外立面涂料外墙脱落开裂、停车位稀缺、门前广场局促等短板。

昨天,记者在现场看到,绍兴剧院周边已竖起围挡。越城区文旅集团相关人士表示,为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紧跟现代化演出潮流,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造工程势在必行,确保剧院安全性、便利性。“这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场从内到外、从功能到美学的重生。”该人士说。

新剧院在保留原有347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基础上,对空间进行精妙重构。主体建筑由原本的总体一层、局部三层华丽转身为地上三层、局部地下一层的现代布局。

其中地上宛如艺术万花筒,舞台区、观众区、候场区与入口门厅有序串联,470余座的观众厅宽敞舒适,观众能在这里找到绝佳观赏视角。与此同时,剧院将增加一部分停车位,以满足观众需要。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期限为两年。不久的将来,绍兴剧院将作为城市文化新IP,集文化消费、艺术体验、创意孵化为一体。

地标正在重塑

“绍兴剧院与鲁迅故里几乎无缝相连,到仓桥直街、周恩来纪念馆也都只有两三百米。”家住附近渔化府的陈先生是古城老居民,他认为这里称得上是“核心中的核心”,并且一直是文化地标。当前剧院焕新不仅是剧院本身的升级,也是古城发展的一次机遇。

绍兴剧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叫“复兴戏院”,1953年10月经改建后改称“绍兴剧院”。剧院多演越剧,有时也演绍剧,主要由筱昌顺、六龄童、七龄童等组成的同春绍剧团演出。

到了1978年,绍兴剧院重新翻建,设座位1222个,其中楼上的座位有336个,开始兼映电影。

绍兴剧院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当时学校组织看电影就来这里”“全市合唱比赛在这里举行”“这里明代就是斗鸡场”……市民纷纷表示。

15年前,绍兴剧院以越乡莲歌(莲花落)作为演艺特色。当时还推出了为期一年的“越乡莲歌大舞台”活动。由吴凤花、胡兆海、赵秀治等知名艺术家担当顾问。每场演出以莲花落为主,中间穿插越剧、绍剧、鹦哥戏等本土戏曲经典折子戏助兴,热闹过一阵后重归寂静。

当前古城文商旅融合迈向纵深,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更大流量”呼唤更优内容,来吸引游客、留住游客。这对演艺空间的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本次改造的核心诉求。

内容何以重振?

提到演艺、戏剧,年轻人除了想到大城市,还会想到一处与绍兴古城相似的地方——乌镇。通过打造戏剧节,“借助外力”,纷至沓来的年轻人进一步催热文旅。

市演艺集团总经理裘建平认为,演艺市场发展,内容是关键。对绍兴而言,尤其应该培育优质内容。“优质内容由多方面因素构成,演艺空间也是至关重要一方面,很多演艺内容要有专门配套的设施和空间。”

绍兴剧院众多改造方案中,有一版曾提到:打造绍兴首个“小剧场”,引人关注。方案提到,剧院地下一层藏着充满惊喜的黑匣子剧场,也就是当前流行的“小剧场”。80余座灵动开敞空间,为先锋艺术提供了孵化摇篮。可惜出于综合考虑,最终这版方案没有入选。

在大城市,“小剧场”正成为年轻人心头好,实验戏剧、脱口秀等艺术形式与之配套,以更“贴近”的形式直面观众,现场更富有感染力。观众分散坐于剧场各处,间或与演员互动,有些剧目甚至没有主舞台,目之所及皆为表演区域,以至于观众无法预料演员何时会出现在自己身旁。

20世纪末开始,“小剧场”戏剧影响悄然渗透于全国各地,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来实现话剧自身的突破与提高。北京人艺、浙江文化馆等都设置了“小剧场”,市场也孵化出“蜂巢”等品牌。据统计,目前杭州有接近10个“小剧场”,绍兴虽然早早有了说书场、戏台,却只是文旅消费场景下的配角,至今没有专业“小剧场”。

“小剧场”作为专业演出空间,以“戏”为主角,对“声光电”有一定要求。去年绍兴引进的话剧《先生来了》门票热卖,仍需要临时搭建剧场。

“‘小剧场’是空间,也是演艺特色,目前绍剧等地方传统曲艺均排演‘小剧场’剧目。”市剧协会秘书长施律民表示,当前古城很大一部分游客是年轻人,绍兴剧院地处古城核心,能吸引年轻游客观看演出,催热演艺市场的氛围,提升古城文商旅的潮流感、品质感。

也有专家表示,“店多隆市”,让新潮文艺形成气候,能更好地为古城文商旅融合发展服务。


信息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