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府动态>政府动态

藏在饭盒里的数据温度

发布日期: 2025- 02- 28 08: 18 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浏览次数:

“丁奶奶,热腾腾的饭菜来喽,猜猜今天吃什么!”2月24日中午,北海街道西湖社区的送餐员像往常一样走进八旬老太丁彩婉家中。对这位独居老人来说,等待送餐员送来“午餐盲盒”,是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每餐都是两素一荤,每天不一样,有时是蛋蒸肉、莴笋肉片配木耳素鸡,有时是萝卜醋鱼、豆腐干小炒配娃娃菜……”

接过饭盒的丁彩婉笑开了花,一边将吃过的菜名娓娓道来,一边向送餐员竖起了大拇指。在西湖社区,每天上午10点半,一份份印着共建单位Logo的保温餐盒,都会从社区食堂准时出发,由敬老服务队的志愿者们送往每位高龄老人家中。自2023年建立社区“爱心食堂”以来,这项“银龄食光”助餐服务已经进行了快2个年头。从精准定制到邻里互助、温情传递,这场关于“一餐饭”的生动实践,绘就着老龄化时代基层养老的幸福图景。

75a02bdf-f5c5-4fed-beaf-694c9c2e444d.jpg

社区网络长为丁奶奶送上爱心午餐。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精准画像:“味蕾”数据优化菜谱

“塘田坊10幢丁奶奶牙齿不好要软食”“世和坊2幢陶爷爷忌食海鲜”……傅嘉琪是西湖社区第三网格的网格长,在她的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辖区独居老人的饮食档案,有口味偏好,但更多的是对饮食禁忌的特别标注。

傅嘉琪告诉记者,这一条条记录,是长期走访积累下来的,十分宝贵,“虽然是开‘盲盒’,但每天都给爷爷奶奶们换花样,每人都不一样,既要荤素搭配、营养健康,又要考虑个人喜恶、身体情况等因素,让他们吃饱更能吃好。”

这份用脚步丈量的“味蕾”数据,构成了“银龄食光”助餐服务的运营基石。而说起这项服务的诞生原因,西湖社区党总支书记姜育红袒露了心声,“我们社区的主体小区是西湖新村,它属于拆迁安置小区,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腿脚不便,自行采买困难,吃得很简单。尤其是独居老人,有的煮一餐吃两天,有的甚至常年靠腌菜下饭。”

为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23年,在越城区慈善总会支持下,西湖社区在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设立了“爱心食堂”,由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工、居养中心工作人员等组成敬老志愿服务队为老人送餐。经户籍档案摸排,将15位独居老人定为主要服务对象,就此,“银龄食光”计划正式启动。

近2年来,让老人们吃上暖心饭,成了“爱心食堂”厨师吴阿姨牵挂的心头事。“不仅会根据老人需求定制配餐,还会结合送餐员的反馈动态调整菜品。”忙着备餐的吴阿姨掀起蒸笼,氤氲热气中飘来蛋蒸肉的香气,“上周送餐员反馈王奶奶总剩青菜,这周就换成剁成菜末的时蔬羹。”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同节气,吴阿姨都要做些特定的节气菜肴,像冬至推出羊肉煲,立春准备荠菜馄饨,为每份餐食增添传统养生智慧。

如今,社区开通了线上“西湖就餐预约群”,提前一天预订第二天中餐,许多在外工作的子女都纷纷加入,远程为父母订餐。在杭州工作的张先生每周都会留出时间,通过视频陪伴服务“云吃饭”,看着屏幕前老人就着鸡肉开心吃饭的样子,他忍不住感慨:“这比转账发红包实在多了!”

更精妙的是数据反哺机制。从数据中找寻治理思路,新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根据剩饭分析优化菜谱,送餐路线规划带动垃圾分类点调整,老人订餐热力图引导助老设施布局……

温情传递:送餐路上的双向治愈

在西湖社区,每到中午,总能看到骑着电动自行车的“红马甲”穿梭往来。这些敬老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有着不同职业身份,却在经过专业培训后,都变身成了“膳食使者”。作为老成员,党员志愿者小孙和丁彩婉已建立起深厚感情,“每次给丁奶奶送餐时,我都会陪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她总会塞几个自家腌的咸鸭蛋给我。”

“银龄食光”计划的背后,承载着志愿者与老人们的一段段“双向奔赴”。不只是送餐,敬老志愿者们还借着上门机会,为老人提供扫地、检查燃气等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些党员,为老人捐助爱心午餐的费用,尽一份绵薄之力。而老人们,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感谢:嘴上时常的挂念,见面时洋溢的笑容,或是送上些“土货”……

“每周三,我们还会在党员微信群内发起接龙,鼓励辖区党员们参与爱心送餐、捐餐、配餐行动。”据西湖社区工作人员介绍,一周一次的“红色接力”行动很是火爆,大家都自发加入进来,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更有不少共建单位送来捐助款项,号召员工一同送餐,陪老人用餐、聊天”。

这种暖心互动改变着社区生态。86岁的孙德富从受助者变成志愿者,每天拄着拐杖帮更年迈的邻居取餐;开西湖菜馆的王老板主动提供免费加餐服务;社区医生加入团队开展“餐桌疗愈”;原先独来独往的退休工人毛阿姨,带着老人们组建“女人花排舞社”;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理发店每周提供4次免费服务,条件是听老人讲一个老绍兴故事……

据统计,该项目社区独居老人抑郁评分下降35%,邻里纠纷减少49%。在姜育红看来,送餐服务已逐渐演变成流动的情感纽带,不断增加着社区里“远亲不如近邻”的温度,诠释着千年孝道传统新的时代注脚。“每一个配送地址,都藏着一个个为老送餐的需求,也蕴含着一份份个性化服务的小小心愿。只要他们有需要,我们就将长期坚持下去。让每个老人都能体面地老去,这是社区文明的温度计,更是城市进步的刻度尺。”


信息来源: 区融媒体中心
打印 关闭